文人的操守和王立群的学术良心

作者:佚名  时间:2007/5/9 13:14:32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057
  王立群跟易中天都是《百家讲坛》的主讲人,他们在近期的《对话》节目中,都多次提到了文人的操守与学术的良心。所谓“学术良心”者,就像“龙”一样虚幻莫测。小时候就学过一个故事,叫《叶公好龙》,说一个叫叶公的人非常喜欢龙,不管是器皿,还是家俱,墙壁、柱头之类的,几乎到处都雕刻了龙。天上的真龙听说后,就跑来会他,结果这位叶公就吓得屁滚尿流了。原来他喜欢的,并不是真正的龙,只是一种像龙的东西而已。现在我们的王立群教授,就很有些这种味道。他所谓的“学术良心”,这个字眼究竟是什么?恐怕他自己也不清楚。 
  首先我们来看何谓“学术良心”?这个字眼不知是易、王二人的首创还是社会的流行语,反正字典上是找不琶的。那我们只好自己试着来给他定个标准了。我们人类憧憬的这个世界有三个标准,就是“真”、“善”、“美”,相对应的是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如果把他用到文化上来,我宁愿先把“美”字去掉。有道是“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能真正做到班固一样的高度的,总是凤毛麟角,所以先去掉一个难度最大且又最易迷惑人的标准。然后我们再来看一看这“真”与“善”这两个标准。 
  学术良心的“真”,就是要一丝不苟,注重每一个细节,要力求甚解。正如王立群先生所言,有第一历史和第二历史之分,我们根本无法还原到原始的真实的历史,但我们可以无限的接近真实。其实要做到这点,也难也不难。难的是要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去筛选,去结构,难的是认真做好每一部分的工作,不难的是保持一颗不耻下问、谦虚好学的心,和力求甚解,精益求精的向学精神。但是我们看一的是,尽管号称治《史记》四十多年的王立群先生,其基本知识点的错误也是相当地多,可谓破绽百出。我之前曾有一个叫《王立群读史记之“一错再错”》的帖,指出了一个不为人察觉,但作为稍微读过一遍《史记》的读者都能看出的错误。这种常识性的错误是不应该犯的。另外一些错误我没有单独列举出来,而只要对照一下我的《千秋悠客读史记》,就能够看出来。有人会说这是钻牛角尖,扭到一些细枝末节不放。那我就还真是钻牛角尖呢。而且也希望更多的人都来钻牛角尖,希望王立群教授少让我们钻牛角尖。当然学术研究的东西,是允许有错误的,但是如果是一些常识性的错误,而且经常出现,那就只能说王立群先生是在误导我们了。要么是误导的讲课内容,要么就是误导的资深经历。作为一个面向大众的传媒,且本人又以本学科专家,治学四十多年的经历,那在这种情况下,不是更应该力求准确吗? 
  学术良心的“善”,是价值的方面。传播历史知识是为了“引人向善”、“与人为善”,而不是误人子弟。以正确的知识,正确的态度传播历史文化知识,才会真会把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化传统发扬光大,才能真正的让别人感受到中国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样一本古书,却可有多种读法。比如《孙子兵法》,本意是“死生之道,存亡之计,不可不察也”的国家大计,是要人们慎战,巧战,善战。所以他虽有一篇《用间》,却最终指向的是“仁心”。所以孙武说为准者要“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善保其民而利合于主”这才是真正的国宝。但是如果把他理解成是“以诈立,以诡动”的“诡道”,是用来搞坑蒙拐骗的阴谋诡计的,那就大错特错了。易中天的《品三国》大肆夸奖贾诩、而极力贬低袁结、刘表、张昭就属此类。而王立群的价值观也是有问题的。 
  现在正处于一个价值观极端混乱的年代,而迷罔的青年们正亟需引导,如果引导得当,将对他们有一番好的影响。否则,那可能就是引人入歧途,南辕北辙,适得其反。从《王立群读史记》,我们就能看到很多这样的例子。 
  比如说卫青、李广、霍去病这几个武帝时期的名将。这些人怎样讲?我们必须一分为二,既要看到好的方面,也要看到不好的方面。卫青几乎是武帝时代唯一的完人,我们能从那个尔虞我诈的人群中发现他,然后不掩善、不隐恶的叙述,就已经足够。当然要夸奖他歌颂他也未尝不可。但是我们看到,王立群无生因为卫青是皇亲国戚,因为他导致了李广的悲剧,就极尽挖苦之能事。而在夸奖李广仁爱士卒时把卫青完全给忽略了。这与其说会导致青少年听众的价值观的混乱, 不如说王先生的价值观本身就是混乱的。所以我在《千秋悠客读史记》中第一句话就是“卫青奋于奴仆是汉武帝选贤任能的一段佳话”,注意,是“选贤任能”而不是“任人唯亲”。在对待卫青的封侯问题上,汉武帝一视同仁,不是草率的像封武安侯、盖侯等人一样。而是量功行赏,逐步提升,所以龙城告捷他也仅仅是封了个关内侯。我写卫青,用的题目就是《卫青封侯》,我没用“初露锋芒”“平步青云”之类的字眼,因为这既不符合卫青低调处世的风格,对卫青的真才实学也是不够尊重的。在讲《李广难封》时,当时也可以同情他的难封的遭遇,但同情代替不了论功行赏,不能因为喜爱这个人物而极力贬低一个本不该被贬低的人物。毕竟,在汉匈战场上,韩安国和李广不是主角。他们只是配角。可以说李广是作为韩将军的替补上场的。在欣赏李广的人格魅力的时候,也必须同时注意到他的匹夫之勇和使性尚气。同样,讲霍去病,既不因为他对士兵的冷酷无情而埋没他的事业,也不因他的功勋而忽略他周围的士卒。 
  在“人”这个概念上,将与卒是平等的。那么,李广个人优秀的背后,常常是大面积的战友的伤亡,霍去病功勋的背后,是大面积的士兵的饥寒交迫。只有卫青,有二人之功,而无二人之过。那么在汉匈战场上,卫青的人格魅力就显得相当重要。作为一个导师级的主讲人,应该正确的“导”,而不是以谁是第一高手之类的无聊言论来解读一个人物。 
  除了这几个武将外,汉武帝时代还有一些重要人物。像公孙弘、张汤、董仲舒、主父偃、汲黯之类的。而像卫青、主父偃、董仲舒,这些人物对汉武帝一朝的政治来说,具有奠基性的意义。这是强于公孙弘标志性意义的方面。但是这些人物在篇幅的安排上,反而不如公孙弘。当然结构安排因人而异。也不必根据篇幅来判定一个人物的重要性。我想说的是,在王立群混乱的章法下面,有些讲座竟形同儿戏。 
  比如《童言无忌》(对应我的《社稷之臣》),首先这个题目就并不贴切,而且王立群在讲解时也仅仅是罗列了一些汲黯的言语片断。表现这个人物的“蠢”“幼稚”,这样讲才是真正的“幼稚”。汲黯在武帝时代是属于“天子有所不臣”一级的人物。如果除去他个人性格上的弱点,也几乎就是完人。其实他差的是主父偃的才干,而主父偃差的就是他的赤诚。这个人物并不是无足轻重的,既然是这样,为什么王立群先生要那样幼稚的讽刺汲黯是“童言无忌”呢?这只有说明他没有真正的走进人物,他只是取一种观望的态度,把忠心耿耿视为迂腐可笑,把守节死义视为愚顽不灵。把汲黯的一番苦心也“倡优处之”了。 
  还有张汤这个人,淮南大案等,都可以看出王立群的不得要领。他讲张汤《以死杀人》,这明显就透露出对他斗争智慧的肯定,而这恰恰是需要批判的东西。即使不作批评,也应当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而不是以欣赏的眼光去看张汤的奸诈。公孙弘、张汤俭仆的背后,也并不是诸葛亮似的艰苦奋斗的精神,而是当时结交固宠的官僚常态。所以这也没有什么好欣赏的。并且还得注意,任何事件,其实背后都站着汉武帝这个人。狄山之死与淮南大案的关系,就跟司马迁与李陵案的关系一样,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就不应该嘲弄这个比较憨直的狄山。如果要表现历史的人性,首先要表现出作者的人道。然后要透过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看到这个人物的内心。所以,透过汲黯、狄山憨直的表面,可以看到他们赤诚的忠心。而透过田蛤、韩安国、公孙弘、张汤的谦逊退让的背后,要看到他们阿谀奉承、阿主取荣的嘴脸,以及口蜜腹剑、背后杀人的险毒心肠。可惜这些王立群先生并没有去注意。却偏偏要去挖掘司马相如“劫财劫色”的八封消息,用的却偏偏是不靠谱的《西京杂记》这样的材料。却说什么卫青造成了李广的个人悲剧,是靠裙带关系、靠幸运才能够立功。我想漠北之战如果不作那样的安排,恐怕李广又只不过多一次被俘虏,全军覆没罢了。要从李广个人悲剧的背后,看到多次跟他全军覆没的战友。谈什么汲黯的“童言无忌”之类的,该赞杨的,却极力抑制,该批判的,却因为小善可取而予以赞杨。比如公孙弘的兴儒学,比如张汤的小聪明之类的。这不是价值观有问题是什么? 
  另外像对汉武帝时诸侯王为什么要谋反,诸侯王家庭为什么有那么多的耸人听闻的乱伦事件,王立群也缺乏深入分析,而仅仅停留在事件的偶然性方面,说什么“好像淮南王都要谋反(从英布到刘姓淮南王,的确如此,但是是为什么呢?)”“好像诸侯王都喜欢乱伦”这类的幼稚可笑的话。这莫非就是读《史记》40多年得到的感悟吗? 
  《千秋悠客读史记》将会继续写下去,以正视听。也算是给王立群先生提醒。“为将者(作者),当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善保其民(读者、观众),而利合于主(自己、央视、出版商),国之宝也!”愿以此与王立群先生及诸网友共勉。希望王先生也能做到“退不避罪”,而不以我此篇为无稽之谈。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