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教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和特色
作者:浙江慈溪市育才中学 刘诗先 时间:2007/5/17 23:45:55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198
新编普通高中语文教材特别重视文言文的学习。从选文的数量来看,第一册、第二册都是文言文占三个单元,第三册把两个单元的古诗也看作文言文的话,古文也占了三个单元。可见这三册书都是文言文占了全册书的一半。为什么选编这么多文言文呢?本人认为,这也是新的语文教学理论重视积累的思想在教材选编中的体现。首先,文言文句子大多数以单音节词汇构成,语句精炼,含信息量大,而单音节词汇又是现代汉语的构词语素,所以,文言文是现代普通话的基础。通过积累文言文的基本语言材料,可以用来夯实白话文的基础,促进现代文的学习。其次,文言文相对于现代白话文而言,拗口难读,但一旦熟读诵,却也朗朗上口,便于增强语感的积累,形成书面表达的语言机制,而且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的作文表达趋于充实、饱满和精炼。第三,选入课本的都是古代名家名篇,是中国古典文库中的精华,选编的目的,就是要从继承和宏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通过对古代名家名篇的学习,来熏陶学生的感情,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的文学欣赏水平。
悟透了这些道理,教学时就能有的放矢。那么怎样进行文言文的感性积累呢?为了体现以上这些新的教学思想,我提出了比课本更高的教学要求:凡是课本要求熟读的课文,就一定要求背诵;凡是课本要求背诵的课文,就一定要默写。即以朗读来求品悟、求熏陶,以背诵求正经常性的朗读,以默写求得背诵。不仅在教学每一篇文言文的过程中穿插4-5遍的朗读,而且在课后,让学生进行经常性的朗读,如在早读课,让学生自由朗读,齐声朗读等。特别是每一节课的前五分钟,都选一篇以前学过并要求背诵的课文,让学生放声背诵一遍,对所有要背诵的课文进行“轮番轰炸”式的朗读和背诵。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学生背诵课文不可能一蹴而就,即使背熟了的课文,经过一段时间以后,记忆也会淡忘。这样“轮番轰炸”式的背诵,不但能不断地巩固记忆,而且能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特别是经常性的朗读背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形成书面表达的语言机制,达到感性积累的目的。
其次,对学生提出了“三个每”的要求──即每一个字会解释,每一句话会翻译,每一篇文言文会背诵,(课本中要求背诵的课文则要求默写)。对于第三个“每”前面已经讲过。对于 第一、第二个“每”,抓的方法有两个:一是做口头翻译,讲解课文时在疏理完每一段的大意之后,马上对本段进行口头翻译,在复习时每篇课文至少做两遍口头翻译。做口头翻译的前提是必须弄懂每一个字、词的意义和作用,这就要求他们要认真地看注解和听课笔记。这样,就让学生接受大量的语素、词汇及其意义的信息,为积累现代词汇奠定扎实的基础。另外,口头翻译要建立在理解原句每一个词汇意义的基础上,对原句的表达作补充、删改、移位、替换等处理,要用现代汉语语法规则把原句的语汇信息重新组织和表达出来,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是一个直接的、很好的强化训练形式。第二种抓的方法是,每个单元出一份测试卷,对学生的文言词汇的理解、特殊句式和古汉语语法以及句子的翻译作一次总体检查。
需要注意的是学生手头上往往都备有现成的与教材相配套的译文资料,以省去作笔记的麻烦。但学生一旦有了这种资料往往就不听课,连听课的麻烦也省去了。于是,在作口头翻译时,就干脆抛开课本和笔记,单纯地去看或背现成资料上的译文,这无异于舍本求末而建空中楼阁,考试时就反映出严重的恶果:文言词语解释时牛头对着马嘴,文言句子翻译时脱漏、颠倒、错乱,扣不住原句,和原句意思偏差较远。所以,教师要注意激励和监督,上课时不让学生看课外现成的翻译资料。做口头翻译练习时,也绝不允许学生去背诵或朗读课外现成的翻译资料,提醒学生,翻译资料只能供参考。
朗读,翻译,背诵,默写,这是我教文言文的几个基本环节和基本方法。这几个环节从预习开始,到上课,再到课后复习,最后是期末总复习,其中最重要的是上课和期末总复习。几个环节抓下来很不容易,但一旦踏踏实实地抓了下来,总有较好的效果。其主要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各种积累──包括语素、词汇的积累,语感的积累,语言机制的培养以及文学素养的熏陶等等。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