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内容难度的层次性
语文课包罗万象,涉及面广,和其它科目比较起来,总体而言可操作性不强,比较难讲难上。但语文课内部各教学内容之间比较起来,又有难易之分。
其一,如生字词教学、词语的用法、句子的含义、文学常识、语法规则、修辞方法、文言文的解释和翻译等等,都是些比较死板、比较具体、比较明确的知识点,可操作性较强,比较好讲解一些。
其二,如文章的行文线索、结构布局、写作特色、人物形象分析、中心主题的概括等等,要从文章中分析、提炼并概括出来,统括面较广,头绪较多,概括性较强,也比较抽象,所以相对而言,比较难讲解一些。
其三,对于文章中某一幅画面的意境、具体环境中情调氛围、人物在具体场景中的情感和心态,以及作品的风格等等,这些东西都很抽象,正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讲析起来,就显得很困难,每当此时,教师的语言即使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也往往显得苍白无力,力不从心。
容易的且不去说,单说这最难的第三点,作品的意境、情调、氛围、情感和作品的风格等等,虽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或“莫可名状”,主要靠学生自己去体会和品悟。学生悟不出来,体会不到怎么办?那就要靠老师去引导,去启发,有时不得不作点分析和描述。但教师分析起来,还必须借助于“言传”,用语言去“名状”。换言之,就是以语言为载体,用语言来描述、来表达,把非常抽象的、不可名状的、难以言传的东西,转化为语言信息。但是,要让学生真正体会和品悟到这种意境、情调、氛围和风格,还必须由学生自己发挥想象和联想,用思维把老师的语言和描述还原成意象或抽象的意识,化作自己的体验和感悟,让学生有身临其境般的感觉,学生的心灵和思想才能浸润其中,学生的思想感情才能引起共鸣,这样才算基本达到教学效果。而在这以语言为媒介的转换和还原中,难免不改变其原汁原味。这是语言表达的缺陷。
因为语言描述法存在着缺陷,所以必须用其它的方法进行补偿。
其一,调动学生的回忆,从以往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积累中去寻找类似的体验。把以往的生活体验和课文的内容联系起来,通过对以往的生活体验的再现和回味,来体悟文中所描述的意境、情调、氛围等。如上《我的空中楼阁》一文,引导学生想想自己到什么地方去玩过,见过那种建在山上,掩映在树荫之中,如同悬浮在树梢之上的小屋;上《故乡的榕树》一文,引导学生想想自己孩童时代和小伙伴们一起游玩过的种趣事乐景;上《背影》一文,引导想想,你见过谁家遭到不幸时的那种惨淡凄凉的情景;上《游褒禅山记》一文,引导学生想想自己在哪个旅游区钻深洞时的感觉;上《项脊轩志》一文,引导学生想想,也许你家有一座祖传的破旧的老房子,其中发生过的往事是多么的令人怀念等等。这种方法,学生的阅历至为重要,看来依然有缺陷。
其二,结合教师的分析和描述,指导学生自己去品读,用美读的方法,尽可能读出情调、氛围和韵味。读的过程,就是一个品味和领悟的过程。比如:读《荷塘月色》,读出荷塘的静谧与幽雅,读出作者心中淡淡的忧愁、淡淡的喜悦;读《故都的秋》,读出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读出作者心中的清闲、落寞与热爱;读《我的空中楼阁》,读出小屋及其周围环境的诗情画意,读出作者心中的幸福、快乐与赞美,读《陈情表》,读出家庭的凄惨与不幸,读出作者孤苦无依的悲悯之情,读出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深厚亲情,读出对朝廷的感激和对晋武帝的无限忠敬,读出自己忠孝不能两全的狼狈与无奈等等。这样更能直接地拉拢学生和教材的距离,调动和激起学生的感情体验,使学生的思想感情直接浸润其中,融为一体,学生就能很好地品出个中滋味。
其三,借助多媒体手段,比如借助音乐、图片,或电影、电视剧的相关片段,把这些展示给学生,比如上《虞美人》或《一剪梅》两诗,可放根据这两首诗谱曲的CD或录音磁带;上《林黛玉进贾府》或《宝玉挨打》一文,就放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相关片段;上《失街亭》或《群英会将干中计》一文,可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相关片段;上《智取辰纲》或《武松打虎》一文,可放电视连续剧《水浒传》片段;上《阿Q正传》或《祝福》或《雷雨》一文,也可以放同名电影;上《荷塘月色》、《故都秋》、《我的空中楼阁》等写情抒情的散文,可到网上去寻找或下载一些图片,或该文的配乐朗读课件。这样让学生通过听觉、视觉等获取信息,调动内在的情绪体验,去体会和品悟作品的感情、意境、情调、氛围和作品的风格等,必然能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收到良好的效果,比越俎代庖而又苍白无力的讲解分析自然要生动丰富得多,也有效得多。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