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和读与语言类学科的教学
作者:浙江慈溪市育才中学 刘诗先 时间:2007/5/18 8:07:11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692
1.语言与语言学科 学科的性质决定了教学方法,这是教学规律的体现。语言类学科如语文、英语等,主要培养学生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而思想感情的表达首先是用嘴巴说出来,其次是用笔写出来,无论是用嘴说还是用笔写,甚至在说和写之前──思维过程中,都要借助语言来进行,因为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
2.语感需要训练 语文课中,语感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练拳功要不停地动手打;练唱曲要不停地开口唱;练习语言,培养语感,当然也要不停地说和读。本文试图以语文课为例,探讨说与读在语言类学科教学中的意义及训练操作。
3.说与读对培养语感与语言机制的意义 在语文的“听、说、读、写”等四种基本技能中,听,是信息接受过程,说和写是信息的输出过程,读则有两层意思:一是朗读、朗诵,二是看(书),也叫默读。朗读、诵读、看或者默读都统称为阅读。朗读又有两种意义,一是把视觉的文字符号形式转化为听觉符号形式;二是通过视觉和听觉的中介作用,接受文字所代表的思想感情,这两种意义都说明,读是一个信息输入的过程。朗读(诵)是语言能力从文字材料中接受信息的运用;而说话则是语言能力在交际中输出信息(思想感情)的运用,不论是朗读(诵)或说话,都要有良好的语言机制,而语言机制又以语感为基础,因此,语文教学中,语感和语言机制的培养和形成至关重要。
4.说与读对培养人文素养的意义 当然,“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训练只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方面。当代语文教学理念突出了人文教育,包括思想品德教学、情感教育、审美教育等等,这些方面的教育要靠学生的品味、领悟、熏陶、感染等等,而体会、领悟、熏陶也和听、说、读、写四种能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比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就是体会和领悟的一个重要方法,在朗读中可以体会情感之美,领悟意境之美,品味语言之美。说也是一样,体会、领悟到的东西要说出来,或把体悟时产生的相关的联想和想象举一反三地说出来,定能加深印象,促进心理共鸣,强化教育效果。这方面本文在此不作过多的论述。
二.说的训练与操作
很多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很注意说的能力的培养和作用,并采取了形式丰富的训练方法,如开故事会,举行演讲比赛,组织辩论赛,规定课前五分钟的说话训练等等,但都效果不明显或难以坚持到底。究其原因,主要是把这种训练独立出来了,脱离了课堂教学的主体内容,因而收效不大,甚至影响课堂主体内容的教学效果;再者,这种专门的训练还会占去一定的教学时间,减慢教学进度,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等。与教学任务直接冲突的教学方法必然没有好的教学效果,或者难以坚持到底。
说的训练最好是把它和主体教学任务结合起来,把它贯穿课堂教学环节中,这样既改变了课堂教学面貌,丰富了教学方式,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作为常规的教学手段而得以持久地贯彻下去,必然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在课堂教学环节中有哪些形式可以用来训练说的能力呢?
一.课堂发言。教学是双边勾通的过程。教师提问启发之后,由学生回答,回答就是练习口头表达,就是练习说。当然在学生发言时,教师应注意他说的话是否有明显的语病,以及说的句子和内容上是否有重复、脱漏、颠倒、错乱的地方,尽量要求学生用较规范的书面语表达,做到思路清晰,久而久之,形成习惯,对提高表达能力大有帮助。
二.复述课文内容的练习。记叙文、说明文都可以用来复述,即用作说的训练材料。一则可以增强熟悉课文的程度,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二则可以训练口头表达能力。复述课文内容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当然不是每篇课文全都要复述,可结合教师对课文内容的分析讲解,挑选重点段落或情节进行复述。
三.以复述要点作为课堂总结。在每堂课的内容总结时,让学生复述有关重要问题的答案,如个别句子的深刻含义,某个字词运用的好处等等。这样既训练口头表达能力,又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点,加深了印象。当然,这种训练不必要求和课堂笔记字吻句合、完全一致,也不必要求异口同声,但要求每同学都开口。
四.多做文言文的口头翻译。文言文每个段落的字句疏通后,让学生当堂做口头翻译。这是一种很好的训练,本人多年来尝试,表明教学效果明显,可一举多得:既练习了文言文翻译,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印象和理解;既训练了学生的组句能力,又巩固了教学效果。这种训练同样要求不要千篇一律,千口一腔,而要求每人必动口。
以上谈的是几种在课堂上可以运用的主要训练说的方法。其特点是与课堂主体教学内容相结合;其好处是一举多得,照顾到口头表达训练和巩固教学内容两方面,又不占专门时间。下面再说说读的训练。
三.读的训练与操作
读,是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读主要有以下几点作用:一是熟悉课文内容,二是进行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的主要手段。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讲究品味、体会、领悟、熏陶和感染,而读正是品味、领悟和接受熏陶与感染的一条重要途径。例如:有情感地朗读课文,就是进行情感教育的主要方式,而节奏的顿挫和声音的抑扬又可以让学生在自己或别人的朗读中品味语言和情感的美感,得到美的熏陶。那么,朗读训练主要有哪能些形式,应该怎样指导学生的朗读训练呢?
一.朗读全文。朗读全文一般不要放在正课教学中进行,而放在早读或自习课进行,主要用以预习课文,或复习巩固课文内容以加深印象。当然,课文可以拆开来,各组分别读一段,禅联而下,纵贯全篇。如果是戏剧,或对话较多的小说,则可以分角色朗读。
二.重点段落或句组、句群的朗读。上课时,一定要抓住一些重点段落或句子精讲精析。既然是重点段落或句组,就要让学生多读,多品味,多领悟,读本身就是一个领悟和品味的过程。这种朗读在一节课中可以出现多次,比如重点段落不止一个;一个好的段落,在讲解分析中,先讲后读或先读后讲,也可以讲和读交错结合。因此可以分为教师范读学生听、学生单个朗读、小组读、大组读、男女生分组读等方式,力求形式多样,气氛活跃。如《故乡的榕树》一文,有许多优美的段落和句子,就可以把多种形式的读和教师的讲解交叉结合起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文言文的朗读和文言语感的培养。高中语文一、二、三册,文言文多,几乎都要求背诵。为了避免积得过多,堆成一团乱麻而难以理清,我教文言文一般都在课堂上设计这几个步骤:(一)理清生字词注解;(二)朗读要讲释的段落;(三)疏通文句;(四)口头翻译练习;(五)引导背诵。这里着重讲讲第(二)步、第(四)和第(五)步。第(四)步口头翻译是训练口头表达,而第(二)步朗读和第(五)步引导背诵,则是训练文言语感,巩固课文内容,加深印象,最主要的意义是为背诵打基础,作准备。第(五)步引导背诵一般结合课文分析时理清作者思路结构的板书,让学生对着板书背课文。最初采取半读半背的方式,鼓励学生尽量背;第二、第三遍就让学生对着板书背;后来就让学生完全脱离板书背。通过这种训练,让学生对要求背诵的课文建立初步的记忆基础;同时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印象和理解,巩固了教学效果。
最后,我制定出一个规则:上文言文时,每节课起立时,让学生站着齐声背诵上节课要求背诵的内容,背完后再坐下。即使个别学生不会背或不愿背,或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在认真地背,但在这种气氛环境中,也多少会受到一点鼓舞或感染;即使不背或背不出来,也多少能听一点。
读和背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以读为手段达到背的要求,以背诵的目标来促进读的手段,在读和背中,培养文言文的语感,感受文言语法机制,这是一种科学的方法。
语言以声音为载体,语文课作为语言类学科,应该是一门有声的课,但有声不是指教师的声音,而是指学生的声音。应该让每个学生开口说,开口读,让语文的课堂充满学生的声音,这是符合语言类学科本身的教学规律的。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