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素质培养刍议
作者:滨海县天场中学 杨 荣 时间:2007/5/24 12:24:35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473
一、确立新的教学理念,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义务教育课程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要达到上述要求,教者首先要确产新的理念一一为学生服务。教师要做到使自己努力适应学生,而不是强迫学生适应自己,应努力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原有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不是让学生围绕教者的教学指挥棒转,而是教者的教学应主动适应学生的需要。教者应善于在教学大纲要求与学生心灵实际之间架起一座相通之桥。在确立语文教学必须面向全体的理念下,让每一位学生都享受素质发展的同等机会,这样,才能体现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二、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互助的师生关系
素质教育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形成学生的精神力量,只有确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有目的的活动中完善和发挥自身的素质。教与学的关系,绝不是教师居高临下、我管教你服从的关系,而应是互助平等的关系。一方面,教师帮助学生学习,另一方面,学生帮助老师教学。坚信每位学生不仅能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能帮助自己提高教学水平。只有从这个意义上思考,才能对各类学生都有感情。有的教师认为只有好学生才能帮助教者完成教学任务,后进学生会成为阻碍自己完成教学任务的包袱,于是对后进学生缺乏信心和耐心,结果只能导致互助的师生关系不能建立,而师生关系的不协调,往往导致教学任务不能顺利完成。为此,教者必须树立每位学生都潜藏着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从这样的认识出发,耐心地相信每一个学生,把每一个成功的机会都交给学生,也只有这样才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
三、尊重信任学生,发展学生的人性与个性
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首先教师要尊重信任每一位学生,让学生自觉地发展自己人性的成份,发展自己心灵深处真善美的成份,由自在的人变为自由的人。因为完善的人性是每个人既有低层次的需要…衣、食、住、行,也有高层次的需要…劳动、学习、创造、亲情、友情、责任感、义务感,直到具有最高层次的需要,追求自己的理想。作为语文教师应顺乎这一趋势,发展学生的人性,坚信学生心灵中具有一个广阔的世界。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他们的特长,培养他们丰富多彩的个性,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不同的途径,张扬学生的个性。
四、加强综合训练,给予方法指导
发展智能是素质教育的一个主要内容,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是提高语文素质的重要训练项目。
1、明确听的目的
新的课程理念是要求教学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因此,教师必须确立以人为本,让学生主动学习,主体实践为特征的理念。在听的训练中,做到让学生明确目标,充分认识到“听”的独突价值,指导学生在听的训练中,明白“听什么?”“怎样听?”
2、营造“说”的氛围
一个好的交流场所,能激起学生讨论的欲望,而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正是激发学生“说”的土壤。教学中,教师必须营造开放式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说”的行列中。
3、指导读的方法
阅读是语文的基本功,为了让学生能掌握这一基本功,教师应向学生讲授一点阅读方法,如“跳读”、“速读”、“细读”、“精读”。明确每一种读的要求,让学生在阅读中懂得怎样读、怎样从读中掌握方法,领悟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阅读与鉴赏的能力。
4、落实“写”的训练
学生在经历了“听”、“说”、“读”的过程后,已经积累了许多有价值的材料,这时教者应把对学生训练中的认识及感情形成文字,由无形的思考变成有形的材料,体现知识与能力内化的过程。为完成这一任务,教者应通过多种方法,加强对学生写的训练,提高学生写的能力。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