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高考作文设题形式多样化的新思考
作者:浙江省绍兴市第一中学 宋建伟 时间:2007/5/24 23:21:54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881
再是出现了更灵活新颖的命题形式,如05年的福建卷,06年的湖北卷。湖北卷的作文题是这样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在汉语里,“三”是个有意味的数词,构成了很多词语。比如:“三思而行”、“三省吾身”、“举一反三”、“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等等。这些词语既是社会生活现象或人生经验的概括,又隐含着一定的文化意蕴和人生哲理。
请根据你对上述词语或你熟悉的其他带“三”词语的联想与感悟,写一篇文章。可以就某一个词语联想思考,也可以把几个词语联系起来思考。
要求: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
提供的材料是一段导语,做了启发提示的工作,如是选择“上述词语”中的一个,即等于选择了一个现成的话题或一个主旨,只是这个设题还为学生提供了可以自由选择的更大的余地。这种命题形式说穿了还是话题作文的思路。
还出现了一大一小两篇作文的要求,如06年的重庆卷。
面对不同的命题思路,面对即将来临的07年高考,我们在作这样的思考。
一、形式在变,但作文开放的特点没变。由此我们也可以得出,07年高考作文设题形式可以变,作文开放的特点不会变,高考作文是要在适当限制的基础上让学生尽可能地展示自己的思想和才情。其实,各省市不同的命题形式也只是提法或者表述有了不同,实质并没有变,如06年的这些“命题作文”的题目实际就是话题,不同的是少了背景材料的导引和限制,考生也不需要“自拟题目”。“材料作文”也只是没提供现成的话题,考生多了一个要求在读材料的基础上自己提炼一个话题的思维环节,而一旦能适应,它比寻常的“话题作文”有更大的选择空间。因为同一则材料可能有两个、三个甚至更多的话题可提炼。这在告诉我们,作文备考既要有周全的考虑,不能只盯住一种设题形式作训练,又不必太拘泥于形式的变化,万变不离其宗,重要的是让学生丰富,让学生有体验有认识有材料储存,即拿到题目有话可说,有话想说。
二、从各地高考命题的导向作用看,高中作文教学及作文备考,还是要在培养学生敏锐的感知、健康的情感和理性思辩这条路上走下去。如2005年上海作文试题提供了三组“社会广角镜”
镜头一:武侠小说风靡了几代读者,其实,以侠为人格理想,是一种由来已久的精神传统。言情小说则往往将花样年华与感伤情调交织在一起,这都是作品吸引众多青少年读者的原因。
镜头二:《中学时代》、《同桌的你》等流行歌曲唱出了莘莘学子的生活,幼稚与成熟,青春与成长,追求与迷惘,是一种难解的情结。在校园的绿草地上总有它的一席之地。
镜头三:时至今日,广告已呈铺天盖地之势,连世界名曲也进入了某些品牌的广告。于是,高雅的古典音乐在一些青少年的耳中成了商品而非音乐旋律。
要求“对当今的文化生活作一番审视和辨析,并谈谈它们对你的成长正在形成怎样的影响……”
表面上看,它是一道给材料作文题,实际上它仍然是一道话题作文题。它引导学生把视线投向社会,去关注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敏感问题,关注当今的文化生活现象,让他们用理性的目光去审视,用辩证的思想去分析,能对诸如武侠小说、言情小说、流行歌曲、卡通动漫、音像制品等现代文化现象理智地去“作一番审视和辨析”,说出自己的认识和见解。你关心了,在思考着,就能说会说,你一无所知知之甚少或认识模糊,就只能做“无米之炊”。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教会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写作教学要鼓励学生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高考作文命题的导向体现的就是新课标的理念,这同时也是我们的平时作文教学和高考作文备考的原则,即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形成多样的生活体验和认识。
三、作文命题会与社会发展取同一步调,但决不会是政治理念、政策上的亦步亦趋。记得05年高考作文备考时,网络上铺天盖地的是对“和谐社会”命题的预测和指导,一些貌似高明的人士也纷纷支出“高招”,它干扰了正常的作文备考。结果出来的话题是“一枝一叶一世界”,它是要引导考生关注社会人生,却设题巧妙柔和,让学生去认识有限中的无限,寻常处的精彩,充满了人文的蕴藉。
求变求新是高考作文设题不变的原则。浙江卷连着三年均是话题作文的形式,制题也逐渐走向精致,05、06两年的题目很有特点,唐诗宋词入题,圣人箴言入题,显示着浓浓的文化色彩,也显示着有别于其他卷子的特色。设题有文化的含量,这一思路在07年应该会延续,备考时还要多考虑与阅读的联系,作文的形式要考虑有变化。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