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2004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评价分析报告及建议
2004年高考阅卷工作业已结束,江西省高考语文阅卷组在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对全省25万份试卷进行了抽样,并就300份抽样卷成绩进行了统计,对答卷情况进行了分析。
今年语文卷卷Ⅰ(客观题卷)平均得分为25.41分,难度值为0.61;卷Ⅱ(主观题卷)平均得分为75.36分,难度值为0.70(其中作文平均得分为44.68分,难度值为0.74)。全卷平均得分为100.77分,难度值为0.67;平均分比去年提高6.3分,得分率上升4个百分点。
一.试卷、试题评价
2004年高考语文试题较好地贯彻了《考试说明》的精神,具有连续性、稳定性,考生对题型不陌生,能较好地考出自己的水平。因此,今年的试题受到了考生的欢迎。
今年的试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稳中有变,稳中有进。今年的试题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在试卷结构、题量安排、评卷标准方面进行了改革。首先,将第Ⅰ卷的15道题减为14题,减少了文言文的一道选择题,而将第Ⅱ卷的文言文翻译题分值提高为8分。这有利于考察考生的文言文的理解能力与翻译能力,对中学文言文教学有较好的导向作用。另外,将作文评分标准,由过去的基础等级50分、发展等级10分,调整为基础等级40分、发展等级20分,更为突出对发展等级的要求,与时俱进,用心良苦。2.降低难度,合符实际。今年的试题总体难度值为0.67,平均分比去年高出6分,这符合目前高中语文教学的实际与高校扩招的实际需要。希望今后能保持这样的难度值。3.命题创新,立意新颖。今年的试题在语言表达的命题方面又有所创新。例如让学生拟“说普通话”的公益广告词,既是对考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查,又是对考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验。又如让考生拟春联,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
二、答卷分析
(一).语文基础知识本大题平均得分10.9分,难度值0.61。第1题本题考查考生语音识记能力,得1.53分,难度值0.51。本题正确选项A中“炽热”的“炽”,统读chi,受俗读zhi影响,半数考生未选此项。由于“唆”“忾”读音无难度,误选B、C极少,本题最大误选项为D项,42%的考生误把“溘然”的溘ke读着hè。第2题本题考查考生汉字识记能力,得1.85分,难度值0.62。本题因命题失误,命题人只知有成语天遂人愿,不知有成语天随(从)人愿,造成选B项和D项都正确,大大降低了难度。考生选B和D者分别为29%和33%,“置喙”一词较生僻71%考生认为有错,原本此题很难的。此外有22%的考生不分“耸”、“悚”,11%的考生不分“竞”、“竟”造成失误。第3题,本题考查考生词语辩析能力,得2.34分,难度值0.78,易。由于“毕竟”和“究竟”相去太远,本题几乎没有考生误选C、D,只有20%考生因区分不了“沿用”与“采用”,“鉴赏”与“鉴别”造成误选A项。第4题,本题考查考生成语使用能力,得2.45分,难度值0.82,极易。考生几乎人人都知道“屈打成招”不能说是“忍无可忍”,因此几乎人人选对A项。第5题:本题考查考生正确使用标点的能力,得1.02分,难度值0.34,难。本题正确选项为C项,由于一部分考生误把宾语并列(用顿号),看成谓语并列(用逗号),一部分考生不知冒号有总结上文的功能,误认此项有误达66%。本题最大误选项为B项,达48%,这些考生不懂主题不能用书名号引起来。第6题:本题考查考生对歧义句的识别能力,得1.71分,难度值0.57。本题正确选项为C项,最大误选项为D项,占18%,这些考生未发现句中切分不同,会造成杀的是小莉还是别人的歧义,还有14%的考生误选A,其实此项中说的错觉是对松下产品的,还是对索尼产品的?明显有歧义。
(二).科学文阅读。本大题平均得分5.78分,难度值0.48。第7题:本题考查考生对概念的理解能力,得0.49分,难度值0.16,是全卷最难的题。本题正确选项为B项。最大误选项为A项达42%,这些考生认为此项概括最全面,实际上文中第一句话说得明白:“人类胚胎干细胞是囊胚中未分化的细胞”,这句话中的“中”字特别关键,说明“人类胚胎干细胞”不包括囊胚外表的扁平细胞。还有26%选C项,这些考生不懂胚胎干细胞不能发育为胎盘,只有外表扁平的细胞能发育为胎盘,其实本题若用排除法做最好做。第8题:本题考查考生信息筛选能力,得2.02分,难度值0.67。本题正确选项为A项,仅此一项与“胚胎干细胞的研究更有价值”无因果关系。最大误选项为C项,占18%,这些考生不懂正因为成年干细胞不具有分化出所有类型细胞的能力,胚胎干细胞才弥是珍贵。第9题:本题考查考生文意理解能力,得1.80分,难度值0.60。本题正确选项为B项,B项所说“成年干细胞在体外培育时其分化方向是不确定的”,偷换了“具有可塑性”的概念,“可塑性”所指的改变也是人类的定向改变,并非不确定性。本题最大误选项为A项,达28%,这些考生只看到第二段前面一句“骨髓和血液中就有造血干细胞”,没看到这一段中间还有一句“可让骨髓干细胞分化为神经细胞”。第10题:本题考查考生依据文中提供信息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得1.47分,难度值0.49。本题正确选项为A项,文中已证实的胰岛素基因转入胚胎干细胞的是小鼠,而不是“人类”,这明显推不出。本题最大误选项为C项,占32%。这些考生认为“胚胎干细胞分化的组织是否会在人体内无限度增强”不能推出“胚胎干细胞具有无限增强的危险”,其实“危险”就是有此可能。
(三)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平均得分8.73分,难度值0.73。第11题: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得2.81分,难度值0.94,极易。本题正确选项为D,“行旅”明显指行旅之人,非动词:旅行、游览。几乎人人选对。第12题: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虚词的解,得0.86分,难度值0.29,难。本题正确选项为C项,选中者很少,71%的考生误认为句中两个“以”字都是起连动作用译作“来”,他们不知“挟太山”和“超北海”之间并非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也不构成先有前一动作才有后一动作的关系,也就是说二者无连动关系。本题最大误选项为B项,达37%,其实这两句中的“因”均为副词,表“就”之意。本题由于四组虚词“遂”、“因”、“以”、“而”意思都较接近,因此试题有较大迷惑性,成为全卷第道难度题。第13题: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信息的筛选能力,得2.74分,难度值0.91,极易。本题正确选项为B项,其中①、③、④句明显都是说孟尝敢于仗义执言的。其余三项有③或有⑥,②、⑥中均无言,谈不上仗义执言,于是绝大多数考生都将此项排除了。此题几乎没有区分度。第14题: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意的分析概括能力,得2.32分,难度值0.77。本题原本只有一个正确选项,这就是D项,意在考查考生对文中“尝竟不见用”一句的理解,这句话表明孟尝最终不被任用,而D项却说“孟尝竟然拒绝接受任用”显然是不正确的,有39%的考生能认识到这一点。但排字工把“夫女弟”排成了“夫娣”,麻烦就来了。选肢中按“夫女弟”解着“小姑子”,是正确的,丈夫的妹妹当然是小姑子,这也符合《东海孝妇冤》的故事,但选文排成“夫娣”,就不能译作“小姑子”了,应译作“夫君的弟媳妇”,于是这一项又有38%的考生选上,也只能给分。这样,由于出错了题,使该题由一难题,变成了一道很容易的题,实为遗憾。
(四)古文翻译、古诗文鉴赏、默写题第15题:本题考查考生文言翻译能力。得5.76分,难度值0.72。本题关键词语翻译,“贸籴”译得较好。其余三词错译较典型的有:“比境”——境况相比,“耕佣”——耕田(“佣”未译出),“就居止者”——就到他那里居住的(“ 就”字错译,“止”未译出)。本题文意大体能译对,个别词译不准,如“郡”——郡王,“海出”——出海寻找,“交耻”——交通,“穷泽”——缺水的地方,“士民”——军民,“隐处”隐士处在。第16题:本题考生考查考生古诗文鉴赏能力,得4.33分,难度值0.72。本题对诗中细节的把握大部分正确,少数考生找错了,把“秋风”、“行人”、“洛阳城”当成细节;有的考生“细节不细”——读成“写信回家的情节”;极个别考生曲解诗意——“将士思家,来不及写信”,“作者匆匆启程,没有时间写家书。”本题对细节表达的情感把握很好,只有极个别考生把“思家”情,写成“急切”、“依依不舍”之情。第17题,本题考查考生对名句名篇的识记能力,得2.17分,难度值0.54。本题所考三处默写均极常见,但85%的考生只做对第三句(因为《念奴娇,赤壁怀古》选自高中教材)。大多数考生一、二两句空白,尤其是第一句填对的极少,大概因为选自课外吧。第二句填错的不少,这么常见的句子默不出,让人吃惊,也许因为这首诗是考生小学学的,全忘了。
(五)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平均得分10.84,难度值0.60。第18题:本题考查考生理清思路的能力,得1.70分,难度值0.43,难。本题开放性较高,考生答卷角度不一,思路开阔,有从所见所闻所感角度分析的,也有从时间、空间、感情角度分析的,还有从对比角度分析的,凡分析入情入理,自圆其说者均给满分,少数未加分析者,只给一半分。本题得分不高,其主要失误为:①审题有误,忽视“画面组织”这一关键词,而答成画面表达的思想感情(如“热爱祖国大地山河”之类)。②对画面组织的要领大而无当,如“情景交融”,以“美”为线索等。③误将夸张、借代、反问、比喻等修辞手法当成思路线索。要把思路理清,考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要领能力,能够对各段切入角度求同,看来相当多考生尚缺此种能力。第19题:本题考查考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得3.31分,难度0.83。本题信息集中在第六、七自然段,两段反复说明的意思都是要真正了解“西北高原”,就既要宏观把握,又要身临其境体察,因此考生答题没有困难,筛选能力差的考生,也能或抄第六段,或抄第七段,只有极个别考生筛选跳出信息区间,如答作“只有书中读、景中看,方能了解西北高原”等。第20题:本题考查考生概括要点的能力,得3.36分,难度值0.56。本题要概括江南雪、西北雪的特点并不难,文中明确指出江南雪若“柳絮因风起”,西北雪似“空中撒盐”二者给人的感受有两点文中也说得明确:江南雪给人清灵俊逸的美感,西北雪使人感到心境清凉而实在。因此几乎所有考生这4点都答对。还有两点文中是从西北雪落大地后,大地给人的印象来说的,有的考生误认为可不作答,也有的考生就干脆照抄“平常多坎陷与浮土的道路,此时成为砥平而坚实”。这里考的就是考生转换角度的能力;砥平而坚实指的是雪后的大野,坎陷填平的也是指大野,换成对雪的感觉就得改为“厚重、实在”;“填平一切坎陷的力量”这需要较优秀的思维品质。第21题:本题考查考生对散文写作技巧的赏析能力,得2.47分,难度值0.62。本题全对的占三分之一,另有二分之一选对一项,这些考生进入心理误区,认为A与E一项说该文“借景抒情”,一项说该文“一反委婉含蓄手法”,二者必有一假,殊不知二者皆为假。(虽借景抒情,但非专门讴歌陕北解放区新气象。)至于误选的项则以B项居多,考生认为写西北的河流主要是突出其个性彰显,并非只为表现涨水时的壮阔雄浑。也有少数考生误选D项,认为就引两三处古诗,就说什么“文中有画,画中有文”,拔得太高了吧。只有第3项无人误选,大家都认为这项说得对。看来考生对“硬伤”的判断不准。
(六)语言的运用:本大题平均得分7.58分,难度值0.63。第22题:本题考查考生改写短句的能力,得2.53分,难度值0.63。本题主要失误有: ①“古人类学是一个分支学科”,应补足“人类学”(的分支学科),这些考生缺乏逻辑分类能力。②“研究有关人类起源和发展问题”,未把“问题”改为“规律”,这些考生缺乏挖掘隐含义的能力。③忽视原句中的“等”字,这个“等”字,说明文中三项是举例性的,并非仅此三项,因此,将原句改为三个分句,每个分句填充一个研究方向是错误的。④误将总的研究方向——“有关人类起源与发展问题”与三个列举性具体研究方向并列。第23题:本题考查考生创新性运用语言的能力,得2.42分,难度值0.61。这是一道高度开放的语言运用题,佳句迭起,令人应接不暇。诸如“学好普通话,沟通你我他”,“学好普通话,走遍天下都不怕”,“今年放假学什么?要学就学普通话”、“推广普通话,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做新时代文明人,个个都讲普通话”等。主要失误有:①“普通话”概念曲解——“老老实实做人,普普通通说话”,“普普通通人,说普普通通话”。②“普通话”功效肆意夸大——“普通话是通往诚信的桥梁”,“普通话是沟通心灵的桥梁”,“鲜橙多喝出好身材,普通话说出好口形”、“学好普通话,与世界零距离接触”,这样说态度不真诚。③离题。所拟广告语未出现“普通话”,而用与之交叉的语词替代——“母语”、“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心声”、“美妙的声音”、“中国的语言”、“流利的语言”、“规范的谈吐”、“世界的语言”,用这些词语代替“普通话”,主题就不鲜明了。第24题:本题考查考生对春联的能力,得2.63分,难度值0.66。对春联是语言运用能力的综合考查,开放性高、鼓励创新。但由于考生平时训练不多,对句中内容不合,形式不对者居多,尽管允许宽对,不求平仄工整,仍得分不高。佳对举例:扫千年旧习——创世纪新风(创时代新风,传万代文明,迎万里春风)祖国江山好——华夏人才多(神州才俊多,大地风光明,赤县城乡辉)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夏去秋来万片枫叶染霜红(夏去秋来万枝果实望秋红,苦尽甘来万家花朵向阳光)主要失误为:①重复:扫千年旧习——除千年陈规②内容无关联:扫千年旧习——迎现代科学③词性不对举:祖国江山好——生活美如画④不通顺: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春绿——雨过天晴无数新芽绿小山⑤只求形式,内容不合逻辑: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春绿——花开花落万里雪花遍地白(夏去秋来万里稻谷飘麦香)⑥只求内容,不顾形式: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春绿——申奥成功人民健身奥运风
(七)作文第25题:本题平均得分44.68分,难度值0.74。这道作文题是话题作文,试题高度开放,可写的内容实在太多了,也正因为可供选择的内容角度太多了,致使一些考生箩里选瓜,选得眼花,不容易把文章写好。试题于是有了一定的区分度。话题的思辨性,考验着考生思维的缜密性,话题的宽泛性,考验着考生思维的独创性;话题的探究性,考验着考生思维的批判性;话题的开放性,考验着考生思维的深刻性。因此这道作文题好写,但难写好。多数考生仅仅就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各举一些正反事例,泛泛而谈,肤浅、平庸之作较多,而将二者统一起来,有机结合,谈得深刻的凤毛麟角。
三、语文教学建议
教材、教法的改革服从于教育思想的转变。语文教学呼唤全新的教育理念。《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意味着语文教学的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与写作的全新提法值得我们反复体会、认真领悟:“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过程,应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尊重学生多样的阅读趣味,引导学生感悟和吸收作品的精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的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求真务实,夯实基础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基本上限定于几大板块,如识记、应用、背诵名句名篇、阅读理解、作文等。在高考中考生想获得高分,就该在平时的学习中立足于求实,即按照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要求,把该掌握的字音、字形、词义、名句名篇记牢,熟练掌握解题方法,提升语文能力。2.注重培养学生在短时间内快速处理信息的能力。21世纪,阅读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学习方式。以学习知识、获取信息为目的的阅读关系到我们的学习成绩和生存质量,高考自然会予以重视。在高考中,以学习知识和获取信息为目的的阅读,可以包括除文学作品外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所有文章,主要考查理解和分析概括的能力,偏重于抽象思维。3.增强思维能力、提高思维品质就某种意义来说,阅读、作文等试题所要考查的主要是考生的思维品质,考生只有具备良好的思维品质才能够在考场上左右逢源,畅行无阻。今年高考作文的话题是“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意见”,考生感觉有内容写,但佳作甚少,主要是思想幼稚、简单,而较多地追求形式的花哨;不少作文是套子式的议论,情感淡漠,思想偏执;有的停留在现象陈述的层面,材料贫乏陈旧,思想方法简单。所有的不足,均是由于思维缺乏深度。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不但要领会知识,同时还应注意研究吸纳思维方式、思维方法,养成灵活创新的思维品质,不断增强感知力、理解力、判断力、综合力。要使学生“手中握有丰富的材料”,基本途径是加强积累。积累的渠道很多,引导读书是首要渠道。引导读书首先是读中外名著,必须读原汁原味的名著,而不是缩写本,更不是“简介”和连环画,必须深入地读,读懂背景,读懂人物,读懂思想,以增加人生的体验;同时积累词语,吸取写作的营养。其次还应读新出的和有定评的佳作,有选择地读优秀报刊如《读者》、《青年文摘》和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时文佳作引导我们关注社会,关注世界,也关注人生。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