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选点,规范答题——试谈微型文学评论的写作
要对“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精当地“鉴赏”,要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恰当地“评价”,突破这两个考点的最佳途径是从写作微型文学评论入手。如何写作微型的文学评论呢?先看一则例文,就本文的内容和形式中的某一点作简要赏析,写一则短文。
午 后
一声尖啸刺耳的叫骂声在大街上响起,像平空炸起一颗响雷,撕破了大街的宁静。阳光明亮亮的,街道上是像流水一样的行人。
一个壮汉手持一把锋利的菜刀,他满脸杀气,一边狂奔一边叫骂。壮汉手中的菜刀在明亮亮的阳光下发出耀眼的光芒,像一道火绳烧灼着人们的眼帘。行人纷纷停下来,像被谁无声指挥着似紧张地往街道两边挤成两堵人墙。
壮汉还在叫骂,狂奔。大街上空荡荡的,仿佛止水。在午后,整个大街上只有一个壮汉还狂奔,在叫骂。
“站住!放下你的刀!”突然,又一声炸雷在大街上炸响,震得两旁的人墙悸动一下,人墙上的一双双眼睛齐刷刷地循声望去。
一个老人站在大街中央,像巍然挺立的一棵松,迎面拦住狂奔叫骂的壮汉。
壮汉仿佛没有听见老人的喊声,仍然挥舞着菜刀往前狂奔,他手中的菜刀闪着亮光,犹如一条吐着毒芯的长蛇。
“站住!放下你的刀!”老人大喊一声,声如洪钟。
壮汉这次听见了,他一愣怔停下来,狐疑地瞅一眼老人。
老人像挺立的一棵松拦住他的去路。但很快壮汉又狂嚣起来,他疯狂地挥舞着手中的菜刀,像空中无数条毒蛇在吐芯。
“让开!我要杀林三,不关你的事!”
老人岿然不动,威严地吼道:“放下你的刀!”
“你让开!不让开我先杀了你。”
“你听着,要是死我已经死过三次了。小鬼子的子弹从我前胸穿过后背,我没有死;红卫兵把我踹下高台,昏迷了三天我没有死;歹徒的刀从我胸前刺进去,鲜血淌了一地我还是没有死。这三次我没有死,难道还怕再有一次吗?”
“不,你让开。”
“放下你的刀!我是一个失去儿子的父亲,我不能再让一个父亲失去儿子。”
街道两旁的人墙又一阵悸动,像一阵寒风贴着人墙刮过,人们的心都不住地颤抖着。人们清楚地记得也是这样一个午后,也是男男女女三五成群聚在大街两旁侃大山下闲棋,三个歹徒殴打一个年轻人,当时没有谁出来阻拦,大街上仿佛空无一人,老人的儿子被打倒在地,肠子流出一堆,一个鲜活的生命在午后明亮亮的阳光下,在众目睽睽之下枯萎了。年轻人就是老人的儿子。
“放下你的刀!”老人又高声吼道。
壮汉哀号一声:“不——”可是他拿菜刀的手抽搐起来,“哐啷”一声,菜刀落在地上,像一条僵死的蛇。
壮汉捧着脸蹲下来,忽然放声痛哭。
老人依然站立着,午后的阳光明亮亮地照在老人身上,老人像巍然挺立的一棵松。
这里首先要弄明白的是,文学作品的“内容”涉及到人物、情节、题材和主题等四个方面;“形式”涉及到思路、结构、表达技巧和语言等四个方面。题目中说的“某一点”就是要在上述八个方面中选择。如何选择呢?
答案一:本文写了一个发生在午后的故事,故事中的“老人”大义凛然,面对着手拿菜刀“满脸杀气”的壮汉,临危不惧,制止了一起流血事件。文章用满街行人的胆小怕事和老人的见义勇为进行对比,进一步突出了老人的形象。在文章的中间,作者还巧妙地借人们的回忆,插叙了老人的儿子惨死的经过,这样就使老人不顾个人安危、勇敢制止壮汉杀人的行为,显得真实可信。
这则答案,表面上是围绕“老人”这个人物形象在作鉴赏,而实际上是既有人物形象的评价,又有表现手法和文章结构的分析,要点不集中,显得不深不透(而且结构把握得很不好)。因此,关于选点问题,一定要做到选择自己容易驾驭的“某一点”集中突破,切莫面面俱到。至于这“一点”,到底以多大为宜,要视自己对文章把握的情况而定。如果对文章理解得较透,就可以具体到某“一小点”。例如,本文中有三次以毒蛇为喻对菜刀进行描写,这是对比描写,也是细节描写,更是心理描写;又如故事的结尾处,写道“壮汉捧着脸蹲下来,忽然放声痛哭”这一细节,反映了壮汉复杂的心情,如果对这两个小点加以品析,是可以写成好的赏析文字的。如果对这样的某一小点难以挖深挖透,就可具体到“某一方面”,比如,选择“表达技巧”这一方面进行鉴赏,就既可说到上述的对比描写、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又可从人物描写方式上说到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和衬托等,这样就容易展开一些。
解决了选点问题,再来说如何写作。
写作微型的文学评论,一定要讲究规范。这个规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表达方式,二是行文格式。
表达方式规范。就是要做到叙、析、评相结合。叙,即叙述作品中的例子,一般是要么引用文中有关原句,有的要用自己的话概述;析,就是对叙述的例子作分析,揭示出叙和评之间的联系;评,就是评价,也是自己的观点。
行文格式规范。微型文学评论的行文格式一般是“总分总”。开头总说,提出一个鲜明的观点,接下来是分说。分说的模式有两种,一种是先叙后析,一种是边叙边析。但无论哪一种,所叙的例子一般不应少于两个。当然,如果对某一个例子分析得较深较细,还可再分层展开。
答案二:“老人”是一个大义凛然而又充满仁爱的人物形象。当他看见一壮汉持刀狂奔,准备前去杀人时,毫不畏惧,“巍然挺立”在大街中央,如“炸雷般吼”道:“站住!放下你的刀!”当壮汉声称威胁他“如果不让开,就要先杀了你”时,他用自己三次都可以死而没有死的经历告诉对方,自己不怕再有一次死。老人的义正词严,使壮汉受到了震慑;老人的仁爱威严,让壮汉“捧着脸蹲下来,忽然放声痛哭”。这样,一个严厉而又充满爱心的人物形象便活现在我们面前。
答案就人物形象进行了赏析。第一句是总说,提出观点;第二句到第四句是分说,叙中有析;最后一句是总说,收束全文。
答案三:本文为了塑造老人这一人物形象,作者恰当地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第一,在表现人物上,把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结合起来。文中除了从正面对老人的语言、行动进行了生动地刻画以外,还多次写到街上“围观人群”的冷漠和胆小怕事,这样进一步反衬出老人的仁爱之心和大义凛然。第二,细节描写耐人寻味。文中三次以毒蛇为喻,对壮汉手中的菜刀进行描写,当壮汉在街上狂奔时,“他手中的菜刀闪着亮光,犹如一条吐着毒芯的长蛇”,当壮汉对老人进行威胁时,他手中的菜刀“像空中无数条毒蛇在吐芯”,当他终于敬服老人,感到悔恨和痛苦时,“手中的菜刀落在地上,像一条僵死的蛇”,这种对比性的渐次变化,既反映了壮汉由疯狂到恐惧的心理活动轨迹,又从侧面有力地表现了老人强大的震慑力。
这个答案,是就表达技巧进行的鉴赏。第一句总说,接下来重点说了两个方面。在说第一个方面时,是先举例,再分析;说第二个方面时,是先总说,再边叙边析,最后进行总评。
总之,写作微型文学评论,前提是整体把握好文章的内容和形式,关键是准确选择好切入点,重点是掌握表达方式和行文格式的规范。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