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与中学语文教学的整合——流行音乐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佚名 时间:2007/5/27 16:29:04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2437
一
大众文化主要是指兴起于当代都市的,与当代大工业密切相关的,以全球化的现代传媒(特别是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与消费的,采取时尚化运作方式的当代文化。它是现代工业和市场经济充分发展后的产物。是当代大众广泛参与、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化事件。
中国的大众文化产品,在20世纪80年代从港台以歌曲、影视的形式传入大陆,经过10年的发展到90年代迅速扩张、全面覆盖各个领域。如1993年3月,南京市有关部门举行“当代青年心目中十大青年偶像”评选活动,评选结果“十大青年偶像”中有九位是港台歌星。《北京青年报》的读者评选了1992年十大当红人物,依次是巩俐、葛优、施拉普纳、王朔、张艺谋、陈章良、侯跃华、崔健、张淳和吕丽萍。演艺界人士仍占绝对优势。
作为社会单元的学校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大众文化的影响。青少年崇拜名人,特别是明星已蔚然成风。调查表明香港中学生提名明星偶像的比例远远超过其他偶像的种类,其中以2001年的调查数字为最高(69.8%),平均百分比达55.9%。内地中学生提名明星偶像的比例也在逐年提高,平均百分比达32.5%。此外,内地中学生提名杰出人物的比例与其提名明星的比例几近相似,平均百分比达35%。
北大教授戴锦华说:“八、九十年代之交,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剧变,大众文化它全方位地放逐并且取代了八十年代的相对准‘精英’文化,而成为这个社会当中最主流的、最强有力的文化建构力量,大众文化在我们当代生活当中无所不在。” “正是这些轻松消遣的东西,它悄然地改变着整个中国视界,中国的社会,改变着这个社会的结构、改变着人与人之间关系,改变着人们对于生命、对于爱、对于恨、对于死亡等等最基本的观念。”因此北大教授严家严率先把金庸小说搬进课堂,标志着高校精英文化对大众文化的接纳与研究。
可喜的是在新课程教改中也做了这方面的努力。在“课程内涵的发展变化”强调五点发展变化。
第二点“从强调教材这一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多因素的整合”。这里所说的环境不只指教学环境,还是社会环境。
第三点“从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其中“隐性课程”指“对学生培养起着潜在的、潜移默化作用的课程。比如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勤奋向上团结拼搏的校风、心理健康、家庭影响、社会风尚,虽然这些并没有排到课程表上,但却对学生的成长和培养实实在在的起作用”。这里仍然强调了社会对学生的影响。
但在真正的教学实践中,大多数教师仍然从课本出发强调师生互动,强调运用多媒体等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完全忽视甚至轻视学生所真正感兴趣的大众文化这一部分内容。学生自己想学的内容与教师所讲的内容互相排斥。出现了上面讲《祝福》,下面看《幻城》;上面讲《一剪梅》,下面听《东风破》的不和谐场面。
所以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我们即要求学生了解、熟知中国五千年优秀的传统文化,也要引导他们对身边的大众文化进行正确的认知。本文就大众文化的一个分支——流行音乐,来论述大众文化与中学语文教学的整合。
二
古人在《乐记》中曾经说过:“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乎心。”“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由此可见,早在人类文明的启蒙时期,言、声、舞都是同出一源----“心”的产物,只不过是表现形式不同罢了。再从汉语的特点来看,它有声、有韵、有调,三者串连交错排列,便是一首非常美妙的歌曲,只须吟诵就可让人为之动容。古往今来,无论是谣谚、诗歌、词曲,大都能作为“歌曲”演唱的,只是年代久远乐谱失传,有些已无法再现了。但文学与音乐是一对孪生姐妹却是不争的事实。
在历史上文学(语文)从未拒绝过流行音乐,人们对流行音乐的整理与研究,才形成我国灿烂的优秀传统文化。
如被称为《诗经》的精华,我国古代文艺宝库中晶莹的珠宝的十五“国风”就是流行于当时十五个地方的土风歌谣,成公九年《左传》范文子说:“乐操土风,不忘旧也。”正好说明了风的含义。这些民歌“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他们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同时也表达了劳动人民的艺术创造才能”。 以此为起点,诗歌一路迤俪地走过战国、秦汉、魏晋,到唐代发展到顶峰,成为后人不能逾越的制高点。
我国另一大文学形式词“大约是在初盛唐产生、从中唐以后流行起来的西诗体”“唐代称当时流行的杂曲歌词为‘曲子词’,后来简称为词。这就是我们今天用以跟诗或曲对称的词”“配合词调的音乐主要是周、隋以来从西北各民族传入的燕乐,同时包含有魏晋南北朝以来流行的清商乐”。“这些胡夷里巷之曲在城市流传过程中不免渗入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在乐工、歌伎的传唱过程中,音乐上也不断 得到加工丰富,这就使词在情调上初步具备了自己的特征”,为宋词的辉煌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当代,首先进入大陆沿海和内地城市的,是以邓丽君为代表的软性抒情歌曲,《上海滩》、《霍元甲》等电视剧在内地的火暴,粤语歌曲功不可没。正如有学者所说,“当今中国的大众文化显然不是从传统社会脱胎而来,它更重要的母本在港台娱乐界。它最初进入中国大陆,以轻音乐打头阵,给长期被剥夺个人情感的中国民众以切实的安慰”。
三
语文教学与音乐教学的相互渗透,可以激发学生学好语文、学会音乐的兴趣,陶冶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提高艺术素养,能在艺术感受中学会和掌握记忆方法。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做了如下尝试:
(1)提炼出流行音乐本身的文化内涵,以指导学生学会欣赏流行音乐为手段“培养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达到学习语文的目的。
罗杰斯的学习理论告诉我们,要坚持自由为基础的学习原则,人类的天赋学习能力,自幼表现在对环境的探索,对世界事物的好奇上。如果学生对学习感兴趣的话,对学习上适度的困难他多能自行克服,而且如果学习的内容能够让学生感兴趣的话,能够提高他们的自尊感。或是符合他们的生活经验,他们也会乐于学习。指导学生学会欣赏流行音乐符合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教师只是提供了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并且从旁协助,减少了学生探究的阻力,使学生全身心投入,提升求知能力,培养学习的兴趣。
流行音乐是一种商业文化类型,它的制作演出和流行方式受市场规律的支配,它要迁就文化消费者的兴趣才能被接受,才能发挥它作为商品的价值。这就导致它的内容良莠不齐,所以,教师应该提炼出它本身的文化内涵,指导学生鉴赏。
如流行音乐的歌词──由琼瑶式古典温柔的诗词语言;到以散文作为叙述的直切热烈;乃至近几年犹如现代诗的耐人寻味──越来越显示出它的文学价值。从文学的角度来分析歌词,不失为引导学生走进文学殿堂的有效方式。
“作为‘中国摇滚第一人’的崔健,他的歌曲全都由其自己作词曲,撇开音乐上恒以贯之的先锋取向不论,仅就他在歌词写作上表现出的强烈而绝不妥协的个性精神而言,他无愧为当代的首席摇滚诗人”。陈思和在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中给了崔健很高的评价。“我曾经问个不休,你何时跟我走/可你却总是笑我一无所有/我要给你我的追求,还有我的自由/可你却总是笑我一无所有……”这不是一首情歌,它反映了从文革走出来的文化青年内心的迷茫。这个怀着内心撕裂痛感的孤独者,除了自己的个性之外,没有任何可以凭靠的事物。
如齐秦的《狼》之所以能在80年代中期走红大陆,和那个时期提倡的“个性解放”文化背景相吻合。那个孤独但又执著的寻找“梦中的草原”的狼,是80年代许多年轻人的精神象征。经过这番讲解,学生可能会更好的了解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和梁小斌的《我热爱秋天的风光》中所表达的复杂感情。
再如风靡全国的周杰伦,学生们只对他的衣着、发型、以及RB曲风感兴趣。如果教师引导他们去欣赏歌词,就会发现词作者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借鉴如《东风破》,对现代文明的批判如《半兽人》,对传统家园的呼唤如《梯田》。这样可引导学生以后对流行音乐进行深层次的文化认知,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
(2)使流行歌曲作为课本的外延,拓宽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① 借鉴流行歌曲的写作手法
祭司 神殿 征战 弓箭 +X]X:`
是谁的从前 ?A’/
就在人潮中妳只属于我的那画面 ──方文山《爱在公元前》 bqP70
方文山《爱在公元前》开头没有连贯的系词,只用了四个名词──祭司、神殿、征战、弓箭──这是只有在诗中才会出现的独特用法,不多说废话,只铺设了一个场景让人发以思索,彷佛就像回到神秘古埃及,见证了遥远的过去。这让我们想到了,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中的 “枯藤 老树 昏鸦 小桥 流水 人家 ”六个名词的连用便勾画出一片凄凉、萧瑟的意境。
一部怀旧的电影 淋湿了心情 ──姚若龙《最快乐那一年》
通常的用法是雨可以淋湿衣裳,看一部怀旧的电影使内心更加伤感,用身体的感觉“淋湿”来表现,这就是通感(把人们的各种感觉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通过比喻或形容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以此为起点,讲解课本中的文章
例如: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微风中的荷叶荷花的清香本为嗅觉所感知,但为了把清香的若有若无、飘渺柔美、沁人心脾的特点表现得更加生动形象、淋漓尽致,作者将其比作听觉可感的“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将嗅觉转化而为听觉,将嗅觉与听觉交织在一起,调动起读者多种感觉功能,启迪读者更加广泛的想象和联想,显得十分传神。
②在作文中运用
每次写作文时学生都叫苦连天,说没的写。有时星期一留下的作文到下个星期一仍然交不上来。但学生在一起谈论流行歌曲时滔滔不绝,妙语连珠。我想到了余华曾说过的一段话:音乐的叙述与文学的叙述有时候是如此的相似,它们都暗示了时间的衰老和时间的新生,暗示了空间的转瞬即逝;它们都经历了段落和开始,情感的跌宕起伏,高潮的推出和结束时的回响。
的确音乐与文学共同表现着人的情感,音乐与文学有不解之缘。1:白居易在浔阳江头为歌女的一曲琵琶感动,于是有传世名诗“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罗曼•罗兰由于崇拜贝多芬,搜集了贝多芬的所有资料,还欣赏了贝多芬的全部音乐,从而在小说中塑造了一个类似“贝多芬式”的主人公,于是有了诺贝尔文学奖的奠基之作《约翰•克里斯朵夫》,人们评价他的小说,“浸透着音乐素质,字里行间活跃着音乐的细胞,充满着音乐的浪漫情调和透明、响亮而又缤纷的音乐色彩”。
运用流行音乐进行作文教学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丁香花》“多么忧郁的花,多愁善感的人啊,/花儿枯萎的时候,画面定格的时候,/多么娇嫩的花,却躲不过风吹雨打,/飘啊摇啊的一生,多少美丽变成的梦啊/就这样匆匆的走来,留给我一生牵挂” 这首歌运用的象征的写作手法,表面写丁香花,实际写了像丁香花一样的女孩。全文紧紧围绕“丁香花”从不同角度写,不仅写出了丁香花的“忧郁、娇嫩”,更写出了经历了风雨之后,丁香花的残落。歌词前后话题统一,让人顿生对美好事物逝去的伤感。
再如《同桌的你》,歌词先回忆如烟往事:“你以前总是很小心向我借半块橡皮,你也曾无意中说起喜欢和我在一起……你总说毕业遥遥无期,转眼就各奔东西。”然后由回忆转入现实,抒发自己对昔日同桌的思念:“谁娶了多愁善感的你,谁安慰爱哭的你,谁把你的长发盘起,谁给你做了嫁衣?”对同桌的浓浓的关爱之中又蕴涵着淡淡的惆怅。指导学生学习通过抒情主人公的心理流程的变化来表现出他丰富复杂的情感世界的写作方法。
语文与音乐有着天然的、广泛的联系,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决定了它与其他学科的相互包容,相互渗透。让语文教学走近音乐,让音乐走进语文教学,课堂将会是另一番天地,学生会因此有一个愉快的学习情境,语文学习会在愉悦的情境中得以升华。
四
大众文化成为这个社会当中最主流的、最强有力的文化建构力量,大众文化在我们当代生活当中无所不在,它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建构着我们的文化,它喂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正视而不是回避这种现象的存在,应对它进行深入的研究,引导学生批判的看待大众文化。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