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中的习非成是及其它
作者:湖南师大附中 周 红 时间:2007/5/28 17:00:03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626
“熊猫”在动物分类上与猫根本不搭界,本是熊的一种,正确的说法应叫“猫熊”。1869年发现大熊猫时就是这样定名的。但在抗战期间,重庆举办了一次动物标本展览,标牌上写中文学名时,按当时书写习惯把“猫”字写在右边,“熊”字写在左边,而一般人按英文从左到右的横行念法,把“猫熊”读成了“熊猫”,这一误读流行开去,便成了公认的名称。
“望洋兴叹”这个成语出自《庄子·秋水》。旧注云:“仰视貌。”原意为“抬头看的样子”,可一般人都理解为“望见海洋”,并由此衍化出很多“望×兴叹”的仿造词语。
以双重否定表十分肯定的“非……不可”格式,近年来都省成一重否定表肯定,如过去说“你非去不行!”现在可以说成:“你非得去!”这种违反逻辑的表达方式在吕叔湘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中也给予了承认。
“涉及”是“牵涉到”“关联到”的意思。按理不能说“涉及到”,因为“及”就是“到”,“涉及到”属叠床架屋,可翻开《邓小平文选》,随处可见“涉及到”的字样,连极品五笔输入法中都有“涉及到”的简码。
“凯旋”本是“战胜归来”的意思,“凯旋而归”的“而归”纯属多余,但我们的胡锦涛总书记在“神舟六号”出征仪式上,也曾预祝聂海胜、费俊龙“凯旋而归”!
语言中类似这样的“习非成是”现象还有很多,除了语言学家外,高考命题专家也应及时予以关注,否则就可能贻害广大考生。
在2007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南京军区前线文工团表演的舞蹈《小城雨巷》令人叹为观止,主持人董卿当即点评道:“真是美轮美奂啊!”《小城雨巷》正是凭着“美轮美奂”荣获了“观众最喜爱的春节联欢晚会歌舞类节目”一等奖。可在1999年的高考语文试卷里,下面这个句子中的“美轮美奂”被专家们设定为“使用不恰当”:“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美轮美奂。”
不错,美轮美奂的本义是“形容房屋(建筑)的高大和众多”。《礼记·檀弓下》:“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矣。’”郑玄注:“心讥其奢也。轮,轮囷,言高大。奂,言众多。”
但语言是演变的,所以我们翻开任何一本词典,都能看到类似“现在也指”“后来泛指”“后来也比喻”等字眼,而这些意义正是该词语的后起义。其实,《辞源》给“美轮美奂”的释义是“形容高大美观。多用于赞美新屋。”没说只赞美新屋。时至今天,美轮美奂慢慢演变后,有“泛指美好事物”的新义了,如:
(1)我为之叹服,美轮美奂的古人!至情至性的古人!(《人民文学》2000年第10期)
(2)总决赛舞台美轮美奂,凸显的正是“丝绸之路”的主题。(《羊城晚报》2002年8月19日)
(3)这部分戏被贝托鲁齐拍得美轮美奂,沙漠中极致的美被他的镜头悉数收藏。(《北京青年报》2002年11月6日)
(4)中国的陶瓷历史悠久,美轮美奂的陶瓷成为昔日中国走向世界的名片,即使在如今物化的年代,陶瓷依然能让许许多多人心弦颤动。(《北京晚报》2003年10月24日)
由此看来,美轮美奂的本义正在逐渐淡化,新义越来越被人所接受和喜爱。但是,我们还有不少高考复习资料上仍将1999年的那道高考题当成典型例题跟学生解说,远远落在语言的发展之后。
与此类似的成语还有不少。就拿“炙手可热”这个成语来说吧,《辞源》的解释是:“火焰灼手。比喻权势和气焰之盛。”可最近几年它已经演变为热销、走红、受欢迎、人气旺、为大众所关注等含义,一般不再带贬义。如:
(1)《哈利·波特》新书炙手可热该书加印80万本(中新网2003年6月25日)
(2)“网上家教”炙手可热(2003年10月6日《中国青年报》)
(3)橘色无疑是今季最炙手可热的颜色,无论是脸上的彩妆、身上的新装,还是脚下的新鞋,都能与这种颜色扯上关系。(2004年7月7日搜狐女人)
(4)民意调查揭示公务员考试为何炙手可热?(2006年10月23日人民网)
(5)在“阜阳奶粉事件”报道中,由于一些强势媒体和栏目的介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奶粉事件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话题。(央视国际2005年7月8日)
概而言之,语言是演变的,语言文字约定俗成是不可逆转的。人们是在交际过程中学习词语的使用方法,按照相同的方式去使用词语,然后把它作为经验保存在大脑中的。所以我们在命题的时候,即使像湖南省一样指定了命题使用的工具书,恐怕也不能搞本本主义,还应该查一查网络,看看大家是否都在说“‘超级女声’炙手可热”。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