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丫鬟也紧俏?》导读训练
作者:佚名 时间:2007/5/29 12:03:24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305
《红楼梦》中的丫鬟,命运好的没几个。如今倒好,连《红楼梦》中的丫鬟,也身价百倍,甚至于沈阳这位望女成凤的母亲,宁肯舍弃女儿的学业,也要参加《红楼梦》剧组的海选演员活动。“如果能入围,哪怕演一个丫鬟也值得!我决定让她休学两年,全力以赴实现这个梦想!”《红楼梦》角色的身价,哪怕是小角色的身价,究竟价值几何,由此可见一斑。
责怪这位母亲?是的,她该受到道德和良心的拷问。演戏,一靠天分,二靠缘分。俗话说,“命里无儿难求子”。一个孩子,如果笃定和《红楼梦》剧组无缘,硬要孤注一掷,最终哭鼻子的,除了这对可怜的母女,难道是挑选演员的导演不成?再者说,演戏不过是权宜之计,没有知识和文化,别说出演过《红楼梦》中的小丫鬟了,纵使扮演过林妹妹、宝姐姐和王熙凤,对“各领风骚没几天”的演艺圈而言,这样的演员,又算得了什么?要求女儿为参加海选而辍学,这个当妈的,也未免太短视了吧?当然,她也相当“可怜”:10多年来,她和丈夫不惜巨额投资、请假,陪女儿赴各种培训班,为的就是希望女儿能赶上一夜成名的机会。如今,《红楼梦》剧组海选演员,不正应了“养兵千日,用兵一时”那句老话,该女儿“回报”一下了?从这点上说,我们没法完全责怪她。问题是,如果今天的这个选择最终害了女儿,真不知道他们夫妇准备到哪家药店去买后悔药吃!
天下短视的母亲,包括短视的青少年,绝不止沈阳这家母女。那么,这些人的短视,究竟是谁造成的?毫不客气地说,是新版《红楼梦》剧组的导演。
为了追求轰动效应,挖空心思制造噱头,是演艺圈某些导演的一贯伎俩。新版《红楼梦》剧组炮制的噱头,几乎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打着为了艺术的旗号,不顾此举对社会的何等不负责任,诱骗无数不懂世事的国人,尤其是青少年。现在这个《红楼梦》剧组的活动,不亚于到处招摇撞骗,人为制造闹剧、制造昏乱,乃至动荡的因素。它用几个有限的演员名额,制造供求紧张的假象,目的只有一个:为自己牟取名利!在这样一个虚伪的艺术民主的煽动下,红楼演员没法不紧俏,红楼丫鬟变成让无数青春少女眼馋的尊贵的“姑奶奶”,也就没啥奇怪的了。
追求影视作品的艺术性没错,严格挑选演员也没错。不过,动辄以海选的形式搞活动,活动组办方的真实意图,恐怕是不敢示人的。红楼丫鬟也紧俏,紧俏到让一些孩子被逼休学的地步,实在是演艺圈追名逐利的副产品。这种副产品的危害,不知道《红楼梦》剧组的那位大导演可曾掂量过? (选自《杂文网》略有改动)
1、第三自然段中,作者说“责怪这位母亲?是的,她该受到道德和良心的拷问”,理由是什么?
2、第四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说“这些人的短视”,“毫不客气地说,是新版《红楼梦》剧组的导演”造成的?
3、你是怎样看待“红楼选秀”的?
参考答案
1、(1)演戏,靠的是天分和缘分。如果天分不足,缘分不够,硬要强求,最终也不会有好结果的。(2)演戏不过是权宜之计,如果没有知识和文化,即使演出过重要角色,也不会长久立身的,更不会成名、成家的。母亲的行为太短视了。
2、新版《红楼梦》剧组用几个有限的演员名额,制造供求紧张的假象,只是为了牟取名利!这样会诱骗不懂世事的国人,尤其是青少年,对社会是不负责任的。
3、《红楼梦》剧组严格挑选演员,追求影视作品的艺术性是应该的和必需的,毕竟87版《红楼梦》已经成为大众记忆中不可磨灭的经典。但是,如果动辄以海选的形式来追名逐利,则是不道德的,不负责任的。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