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故事的隐喻之意

作者:贺亮才  时间:2007/5/29 12:10:34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2862
  《西游记》以孙悟空“灵根育孕源流出”到“大闹天宫”、“西天取经”,最后修成正果为主线,其宏观上隐喻了中国封建文化的深刻渊源,以及个体性思想文化发展轨迹和命运结局,深有中国文化禅味。
  孙悟空跟唐三臧西天取经是在唐初太宗年间,应该是公元626—649年之间。而这个时候,孙悟空己被如来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多年了。上溯五百多年,那么,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时间应该是西汉初年,汉武帝时期。这段时期,儒生董仲舒为适应君主专制统治,加强中央专制集权,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只提倡儒家学说,其他各种思想学说都遭禁止,宣扬君权神授,皇帝是天的儿子,即天子,代表天统治天下,形成了政治上的统一,思想上的统一,全国上下的“大一统”,巩固了中央集权统治。
  按照传统的说法,天地之数,钟灵育秀,“覆盖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万物葱茏,自由生长。人一生下来就是这样,是棵无杂色的秧苗,万事万物对他来说无好坏之分、无恶善之别,在一块自由的土壤上自由生长。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中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代。孙悟空应该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而生的一个典型代表,具有独立的个性和自由的思想。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秦始皇是一介武夫,马背得天下,靠武力统治天下,但他知道思想自由对集权统治的极大危害,特别是像儒家这样直接针砭时政的学说,所以采取了“焚书坑儒”这样一种遭到历代知识分子谩骂的低劣手段。焚书坑儒,从一个侧面也可以反映从所谓的奴隶制社会向封建专制社会过渡的激烈的思想文化之争,以及封建统治者集权之艰难。孙悟空与有秩序有集权的天朝的斗争,正是这个时期思想文化斗争的写照。
  自春秋以来,孔孟的儒家学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尊崇,但以“重民、宣仁”为核心的儒家学说,它的开宗明义是教育为政者,也就是教育统治者的,是一部亲民、爱民的学说,同时也是一部思想开放、人性化的学说,这一点从孔子的“食色,性也”和诸子饮酒唱歌脱衣晒太阳的放浪形骸就足以证明。延至汉朝,汉武帝知道必须要有一种御用学说,来钳制或者说统一人们的思想。正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经修正、篡改,儒家学说被改造成维护皇帝专制的思想武器。但仅靠董仲舒改头换面、断章取义的儒家学说要使全体知识分子臣服,还缺少应有的说服力。所以,从西汉出现唯一的强大的封建统治以下直到唐朝,一直处于诸侯争雄、南北纷争的局面,没有产生具有绝对权威的封建王朝。西汉是强大的军事帝国,知识分子压在底层,作用被丢弃,就像孙悟空压在五行山下,所以东汉末年出现了像诸葛亮、庞统这样一大批隐居山野之士。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知识分子真正的自由流放时期,所以有了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吃五石散的竹林七贤。
  唐太宗是个聪明的皇帝,知道下层知识分子和士大夫是个不可小视的群体。但是,儒家学说是一个积极的入世学说,对那些落泊的文人和士大夫起不到应有的教化作用,必须要有一本新教义。唐太宗把目光转向了出世的佛教,而且佛教在长期受压的中国文人里面有着强大的生长能力。它教育人万事皆空,因果皆定,放弃虚名虚利,潜心向佛,修成正果。这就是戴在孙悟空们头上的“紧箍儿”。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重新打造,和宋朝理学家们对董仲舒的“儒教”重新打造,形成的理学,是宋朝以下中国人头上的两条“紧箍儿”。你想入世,那你就得遵从“三纲五常”,其最重要的就是君为臣纲。你落泊了、没有挤入正统,那就让出世的佛教理论洗涤你蠢蠢欲动、不安份的心灵吧。所谓佛法无边,你能跳出三界,但仍在五行当中。
  一个人年轻时候,是有反叛和独立精神的,对他来说是没有什么权威,也没什么清规戒律,思想是自由的,个性是张扬的。但在一种文化思想的长期熏陶下,在长者的谆谆教导下,慢慢地你就会修成正果,成为世俗老道的一员,开始担负起教育下一代的责任了。《西游记》最后,在孙悟空被如来封为成斗战胜佛后写道:孙行者却又对唐僧说道:“师父,此时我己成佛,与你一般,莫成还戴金箍儿,你还念什么《紧箍咒》掯勒我?趁早儿念个松箍儿咒,脱下来,打得粉碎,切莫叫那什么菩萨再去捉弄人。”唐僧道:“当时只为你难管,故以此法制之。今己成佛,自然去矣,岂有还在你头上之理!你试摸摸看。”行者举手去摸一摸,果然无之。其实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儿”,不是被哪个人去掉了,而是己经化有形为无形了,附带在“紧箍儿”上的各种社会要求和教义己经进入到他的头脑中,成为了他思想和生活的部分或全部。这就是中国历史对知识分子改造的真实写照。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