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的环境描写及其误区
作者:湖北省恩施州教科所 徐延春| 时间:2004/10/22 4:50:42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4100
环境描写,分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是写人和叙事的一种辅助手段;社会环境描写主要是写好人和事,以深化主题。环境描写写得好与否,对一篇作文的成败有着密切的关系。
环境描写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在作文中一般是突出主题,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显示事件发生的背景,展现地域风貌、风土人情等。综合起来看,环境描写具有以下一些主要效果和作用:
一、烘托、刻画人物的精神风貌。人物活动的场所和周围的景物,通过描写寓意于景,景中有意,起到衬托人物的精神风貌的作用。如李键吾在《雨中登泰山》中对泰山特有的风貌的描写,反映出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敢于迎难而上,不断登攀、前进的情怀。
二、能深刻地表现文章主题。茅盾说过:“作品中的环境描写,不论是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密切联系着人物思想和行动。”在作文中,通过对环境的描写,还可以达到“辞以情发,寓情于景”的目的。如鲁迅小说《祝福》开头和结尾的环境描写。
在实际的写作过程中,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往往交叉进行,相互映衬,相得益彰,但如果运用不当,就容易步入以下三大误区:
误区之一:环境描写不真实、不典型。在作文中尤其是社会环境描写若不典型,就会削弱文章的感染力。正象恩格斯在给玛·哈克奈斯的信中所说:“您的人物,就他们本身而言,是够典型的。但是围绕着这些人物并促使他们行动的环境,也许就不那样典型了。”恩格斯还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因此,环境描写要真实,要典型,才能“创造”人,才能是一个有血有肉有骨有感情的人。
误区之二:环境描写详略不当,喧宾夺主。要知道环境描写是写作的一种辅助手法,描写得过多、过滥,势必“意外伤害”主题。茅盾曾批评过某些青年作者为写景而写景的作法:“有些作品,开头写了几百字的‘外景’,而后写到室内的人物,展开故事;这一段‘外景’与室内发生的故事不相关联。因此,‘外景’的描写成为赘瘤。”(《关于艺术的技巧》)
误区之三:人物的思想感情没有渗透到环境描写之中。描写环境的目的是刻画人物,通过描写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而不要把描写当成一贴膏药硬往文章中贴,或当成一种装饰品,去从形式上美化文章。只有在描写中融进真情实感,敞开肺腑于直陈,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凡是读过鲁迅先生作品的人都会有这种感觉,鲁迅先生笔下的社会环境描写可谓炉火纯青。但更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他在那些笔锋犀利的作品的字里行间包含着的那满腔激情,真正体现出一个爱国主义文艺战士的襟怀。
(原载山西师院《作文周刊》2002年9月26日)
文章评论
共有 2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