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与学校的德育工作
作者:东台市弶港镇中学 钱普俊| 时间:2004/4/22 20:23:03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703
网络这种新媒介的出现,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了不小的冲击,特别是它那方便、快捷的“数字化”特征,正以其特有的魅力影响着我们,这已是一个不真的事实,但它也给学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无疑是最大的,青少年正处于长知识、长身体的关键时期,其人生观、价值观都处于活动状态,这一时期所接受的知识、品德教育将影响他将来的人生道路,而网络正以其信息的丰富性吸引着广大的青少年,给他们带来了不少的收获,可是网络传递给他们的除了真、善、美之外,还有暴力、欺骗、色情、颓废等千奇百怪、纷繁复杂、良莠不齐的知识和信息,这也正是网络开放性的必然结果。由于青少年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只能是对什么感兴趣,就看什么、玩什么,这样一来,沉迷于网中,耽误了正常的学习,也荒废了学业,于国、于家、于社会都没有什么好处。常言道玩物丧志,过度沉溺于网络,其负面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一些上网成瘾的青少年甚至出现了道德失范现象。
面对网络给我们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我们教育工作者似乎有点不知所措了,认为网络简直是洪水猛兽,要把它拒之门外。其实,从20世纪以来,任何一种媒介的出现,人们在最初的时候都有着同样的担忧,比如,20年代的电影,到后来的流行音乐、电子游戏机,每一样新媒介出来人们总会有这样和那样的担心。强制学生断网,这无异于因噎废食,无异于把学生拒在了丰富的知识宝藏的大门之外,网络无过,学生爱网络也无过。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发展只会更快,校园网络族队伍将会日益庞大,这必将对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冲击和压力。我们如何变缺点为优点,化劣势为优势,让网络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种促进,消除网络的负面影响,这是摆在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一、重在引导,转变学生的网络观念
网络社会是一个无中心的资源共享、多元价值共存的社会,各种道德的、非道德的、反道德的信息充斥其中,在毫无监督和约束的状态下,如果缺乏道德自律,很可能会放纵自我的欲念,偏离道德的轨道。因此,教育学生学会选择,使其明白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是网络道德教育的核心问题。作为教师应该加强引导,转变学生对网络的观念。
首先从网络本身入手进行引导。既然学生对网络充满无限兴趣,而网络本身也蕴含着丰富的知识,那么,我们不妨就利用这一点,把学生的兴趣引到正路上来,我们要让学生知道,网络不仅仅是聊天、游戏,还有更大的用途。比如,现在有些学生怕写文章,即使写又怕写不好,老师就可让学生在BBS和聊天室里大显身手,让他们敢于“我手写我口,我口说我心”,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政治老师可以紧扣时政,让学生到网上查阅资料,针对美国的“9.11事件”和攻打阿富汗等近期社会热点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写出一些小论文再利用网络与同学进行交流。只要引导得法,我相信学生对网络的一些错误认识就会得到根本性的转变,让网络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好帮手。
其次还可从外部入手进行引导。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吸引学生参加,让他们在活动中陶冶情操,从而培养他们健康的人格,把他们的注意力从网络上转移开来。
二、家校联动,控制学生的上网时间
作为学校,首先要加强校园管理,严格规定学生的作息时间,规定学生上课时间不得离开校园,加强值日检查,发现学生没有到校上课,就要进行跟踪调查,查明学生的确定去向,并与家长取得联系,共同进行教育。对于校外时间的控制,可以争取家长的配合,让家长参照学校的作息时间,规定自己孩子放学后回家的时限,严格控制其多余的时间。对于上网已经严重成瘾的学生,可以让家长接送孩子上学,让他们没有时间接触网络,这样对网络的依恋之情也就会随着时间的渐渐推移而淡漠。当然,这种“限制”、“封堵”不是一个长久的办法,但在目前缺乏有效技术措施和法律保护的情况下,它还是有一定的效果的。另外,作为家长还要多给孩子一点关爱和温暖,多同孩子沟通、谈心,多抽一些时间陪陪孩子,切不可做出一些过激的事,这一点要特别注意。
三、加强管理,规范网络运行行为
规范网络运行行为,是解决网络与学校德育工作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目前,国家有关部门正致力于网络文明工程的建设,正在抓紧研制开发信息安全过滤软硬件设施,并通过技术手段对网上反动、色情、封建迷信等内容进行查堵,可喜的是他们已经向社会推出了“绿色行动”,涉及人们上网的三个主要场所:网吧、学校和家庭,计划推出“三个一”的“绿色工程”,即推荐10家“绿色电脑”生产服务体系、100家“绿色网络示范学校”和1000家“绿色网吧”,保障广大网民尤其是青少年有一个健康文明的网络空间。这无疑是一个“积德工程”,深受人们的欢迎。同时,公安部门也要积极行动起来,通过相关的法律保护措施,严厉打击利用网络传播色情、暴力、迷信信息的活动,制裁网上犯罪,还网络一片纯净的蓝天。这无疑又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再“拦”上一道保护网。
文章评论
共有 3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