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今社会见义勇为现象有感
作者:不详 时间:2008/1/13 16:44:47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22180
就我们自身而言缺乏的是一种勇气,总是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来看见义勇为,这个词中最重要的一个字是“勇”,见义并不难,难的是,你有勇气站出来。孟子认为,先仁后义。这是孟子的理论,他认为人必须有了仁才会生发出义来,这是一种从属关系。那么是否真的是有了仁就会有义呢,很多时候,我们常常看到很多不公平的事情,眼里可以看到很多的事情,却没有站出来,是因为缺少勇气。
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孤独的,都是一个孤独的个体,孤零零的,像一颗颗零落的珠子,直到慢慢在人群中,从一个个小家到一个大家中,一颗一颗珠子串起来,才发生了关联,最后成为一个美丽而繁荣的图案,那么,我们是否该为这个大家负一点责任呢?说到义,我会想到桃园三结义,我会想到《天龙八部》里的乔峰,还有《水浒》里的宋江,还有关羽,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里关于义的精髓人物。义,其实上的一种承担。想到这里我突然有一点颓败,看看我们的周围,还有这样的人物吗?很多时候,难道我们只能看着见义勇为的背影渐渐远去?
若只是我们自身的问题,这一问题也就不成问题了。放眼社会,社会是个大家庭,这句话谁都会说,但现实状况有怎样呢?
倡导见义勇为逐渐成为社会主义新社会一个崭新的口号,当见义勇为者付出鲜血甚至生命的时候,社会中冷淡的态度的确使人们心寒。神五神六飞天成功,杨利伟、聂海胜、费俊龙成为了英雄,受到万人敬仰。名利双收的他们的确不需要面对社会现实问题困扰。不是说他们有什么不对,这些都是他们应得的。然而反观这些见义勇为的人用身体甚至生命去挡住罪恶,换来的是什么?得到的是什么?
经常也会在地方媒介上看到一些见义勇为基金会的报道,可真正的见义勇为难道真的就能及时的得到救助?具有特色的鉴定程序让见义勇为者黯然失色。很多见义勇为者在没有受到严重伤害的情况下是不愿意留下姓名的。这不是因为这些不留名的英雄愿意用自己的钱看病,而是不愿面对烦琐的法律程序。而一些因为见义勇为受了重伤的见义勇为着又不能得到及时的救助,大多数是自己垫付医疗费用,后得到政府或者司法机关的认定才能得到救助。有经济能力的见义勇为者会为自己的生命垫付大笔的医疗费用,而外来务工或者没有经济能力的见义勇为者何去何从?先行的医疗体制不见钱不救助,难道让这些为了社会安定,为了他人财产安全的英雄们去死?社会制度无时不刻地尴尬,即使在好的风气,在制度下也会渐渐地萎缩。
最后我要在强调一点,就曹杨小朋友的案例本身和我上述所谈及的对于见义勇为的现状是一样的,所不同的只是他的年龄。一名11岁的小学生,家长见义勇为固然不错,至少比那些把孩子看的如掌上明珠般,并且从小就唆使孩子不要多管“闲事”的家长好上千万倍。但他忘记了教育孩子做事都是要量力而行的。一命换一命的行为绝对不明智。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