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湖北省高考作文评卷手记

作者:湖北省恩施州教科所 徐延春|  时间:2004/10/22 5:11:15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697
 
 
  作为迎接高考的考生,总是喜欢或多或少地把高考作文的评卷神秘化,认为作文评卷随意性强,不易应对,加上有些媒体(如报刊、网络等),提出了90秒钟定“死生”的讨论,使学生更加对作文备考感到无所适从。笔者就今年湖北省高考阅卷的情况,谈几点体会。
  一、作文的评阅是严谨、细致的
  湖北省阅卷点今年特别强调:每篇作文评阅时间必须保证在3-4分钟。这就说明评卷教师有充分的时间阅读、思考考生的作文,然后给予公正、客观地评判。在评卷前有一天的时间由业务组主持学习、讨论国标(全国统一评分标准)和由业务组制定的评分细则,在此过程中,评卷教师要对样卷(在考生试卷中抽取的不同类型的作文复印件)进行评分、评论,今年湖北省语文评卷点共抽取各类有代表性的作文13篇,最高分为60分,最低分为18分,其中记叙文7篇,议论文6篇,一类文6篇,二类文3篇,三类文3篇,四类文1篇。最后由业务组提供专家组的评分结果,并说明理由。进入评卷阶段的第一天为试评阶段,时间为一天,每位阅卷老师都要比照样卷评分、讨论,力求标准统一。在整个评卷过程中,评卷教师每隔一天要做一次校标卷,以便自始至终标准一致,一把尺子量到底。
  二、对2002年高考作文题的理解
  ⒈对命题指向的理解
  今年高考作文的命题指向是检测学生思想道德、价值取向方面的素质,涉及是与非、美与丑的大是大非问题,蕴含学生的认知判断和价值判断。
  ⒉对话题的理解
  第一:命题者所强调的是从精神层面上检测价值取向;
  第二:应从两个方面来解读题意:①无论是听到的还是亲历的都要展示出选择的行为,即触及心灵的选择,经历了思想斗争的选择;②对这种选择的合理性、正确性,要能够看出辨别是与非、善与恶的区别。
  ⒊对话题范围的理解。
  扶危济困,勇于牺牲是所给材料的主旨,考生要在利已与利人之间,在个人与集体、社会、民族之间作出正确的选择,在思想道德的层面上做出判断。
  ⒋关于正负价值判断的问题。
  考生价值观、人生观的多元化决定了作文取向的多样性,其本质是做文与做人的关系问题。
  三、是否切合题意成为评卷老师的首要目标
  2002年高考作文题显示了话题作文的成熟,“心灵的选择”比“诚信”多了一些限制,使许多考生与高分失之交臂,甚至“意外”地落得个低分,因而“审题”成为今年高考作文的关键。湖北省高考作文评卷点把是否切合题意作为评判基础等级的切入点,把审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具体划分如下:
  ⒈切合题意:既谈到“选择”,又谈到“心灵的碰撞”,二者结合紧密,体现了一种触及心灵的选择。(一类文)
  ⒉符合题意:以“选择”为主体,同时或隐或现地涉及到心灵的碰撞。(二类文)
  ⒊基本符合题意:以“心灵”为主体,同时或隐或现地涉及到“选择”。(三类文)
  ⒋偏离题意:文章内容在本话题之外。(四类文)
  四、评卷过程中对国标的补充规定
  ⒈评卷教师不要用作家的标准来要求学生作文,要给考生一些宽容,以题意、内容、语言、文本为重点全面衡量考生作文;
  ⒉对于抄袭的文章,基础等级不能超过四等,发展等级不给分,但若无“铁证”——原稿,不要轻易下结论;
  ⒊凡是基础等级归为四等的,发展等级原则上不给分;
  ⒋为鼓励创新精神,提倡个性化发展,凡是对考卷上材料扩写的,基础等级不超过三等最高分,发展级不超过三等最低分;
  ⒌提倡打满分,要拉开优秀考生与基本功较弱考生之间的距离,不能都给保险分,对于高分作分要宽容极个别错别字、病句等;
  ⒍在评判过程中要坚持依文论文:即依考生所选定的文体和所表达的内容来理解其文章;
  五、2002年高考作文的误区种种
  ⒈偏离题意,另起炉灶
  今年高考作文,四类文不少,可以说是历年来最多的一年。究其主要原因,就是偏离题意。题目要求“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而许多同学置此要求于不顾,没有涉及“选择”的过程或行为,而是另起炉灶,写什么团结互助、舍生取义或者其它话题。要提醒大家的是“团结互助、舍生取义”是材料所包涵的内容,不是“心灵的选择”所包涵的内容。题目中有这样一句不容忽略的话:“我们大家是怎样选择的呢?又应该如何选择呢?”即要求紧扣“选择”作文。
  ⒉虚情假意,苍白无力
  由于话题的开放性,致使许多考生模仿甚至照搬陈腐故事,使阅卷者似曾相识,有的故事在若干篇作文中都出现过,如父母离异后我的选择、在山村任教的选择、上帝关于天堂的解释、捡几万元钱是交还是不交、为儿童献血等等比比皆是,几乎日常生活中可能发生的好人好事一下子全跑到7月7日上午的语文试卷上,从而把高考作文变成了“好人好事宣传拦”“表扬稿”“名人轶事集锦”等等,毫无真情,苍白无力。文章不是无情物,任何违背生活逻辑,矫揉造作,都会使文章窒息。
  ⒊立意不高,平淡无味
  基础等级对立意没有明确规定,只是在四等文的标准中提到“立意不当”,在其它等级中只字未提。立意不当是区别于立意基本恰当、恰当、高远而言的,这就使教师评卷时对立意的要求有所放宽,因为没有具体标准可参照。笔者认为立意的评判,不仅仅是考查学生的认识水平,也是考查评卷教师的思想素质。在评卷时,笔者曾对一篇判为58分的作文提出质疑,该文写了考生在高考时抄与不抄的选择过程,经过内心翻江倒海的斗争后,最终选择不抄。文笔很好,但作为一名高中生连这样最起码的是非问题都要经过如此艰难的选择,难道不是我们教育的盲点吗?这样的文章还能得高分吗?在今年的高考作文中,许多考生写为老人让座、救落水儿童、帮助小朋友等等日常琐事,这些传统的道德,如果没有渗透新的时代内容,而只是给传统道德作一个注脚,那又有何意义呢?
  ⒋改头换面,盲目扩写
  今年的高考作文扩写题目所给材料的文章不少,有的以原材料为依托,插入复杂、繁琐的心理活动;有的改名换姓、改时更地、改人变事,看似创造,实则扩写。这类文章是一种没有弄清题意而盲目下笔的机械劳动,根本谈不上创造,因此我们把这类作文一律打入三类、四类文,许多同学因此而“大意失荆州”。
  ⒌辞藻华丽,空洞无物
  每年的高考作文都会出现这类作文。通篇就是一组排比,很优美的句儿,可仔细品之,则空无一物。比如选择是一首诗;选择是一支歌;选择是一幅;……应该说,这类考生写作功底可能是不错的,只是一时太情绪化,没有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写作的技术处理,缺乏技巧,缺乏深加工。
  六、对2003年作文备考的建议
  ⒈加强审题训练
  由于话题作文的出现与发展,作文的审题难度越来越小,写作几乎没有边际,如“诚信”,只要是与之有关的内容即可,真是海阔天空!过于宽泛的领域,给考生提供了宿构和抄袭的天地,今年高考作文为了堵住这一漏洞,在“选择”之前加了一个限制成分“心灵的”,本来这样的题目是十分明朗的,但不少考生没有从以往的话题作文“海阔天空”的程式中跳出,偏题、离题现象严重。审题,作为对考生的一种能力考查,在今后的训练中不容忽视。
  ⒉多写身边的人和事
  “感情真挚”作为基础等级的一项基本要求,已经得到了师生的认可。只有提倡“感情真挚”,我们的作文才有生命力、创造力。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情感源于生活。今年的作文记叙文普遍得分较高,特别是那些写身边人或事的文章,很容易“切合题意”,流露真情。因此,我们在作文备考时,要广开生活之源,多写身边的人和事,留下真情让人阅。
  ⒊提倡创造性的模仿
  一切艺术起源于模仿,一切科技也是起源于模仿,实际上一切文章也起源于模仿,每一位作家在起步时都离不开模仿,这是不争的实事。但模仿一用到学生的作文中,就往往被贴上“抄袭”的标签,这实际上是在扼杀学生创造的源头。在这里,我不想再讨论“模仿”与“抄袭”的区别,只想在提倡“模仿”的同时,特别强调“创造”,这是一种超越,一种智慧,也是“模仿”的价值所在。“模仿”必须是“创造性的模仿”。
  ⒋重视基础等级的训练
  近年来,我们过分强调抓发展等级,而对基础等级有所放松。基础等级的八项要求,是作文的基本要求,也是最高要求。平常的作文教学,要一项一项的落实。我们在评卷中,发现一批作文,注重了表意的深刻却没有充实的内容,注重了材料的丰富却没有严谨的结构,注重了文采却不流畅,注重了创新却偏离题意。有的甚至连书写、字数、标点都达不到要求。所以在作文备考时,我们要夯实基础,严防“宿构”。
 
  (原载河南人民出版社《作文指导报(高中版)》2002年9月16日  )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