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艺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
教学艺术和人类的其他活动一样,也是有规律可循的。我们应当加强对教学艺术的研究,总结成功的教学经验,探索出一条更行之有效的教学艺术的方法。创造性语文教学艺术就是一种在把握语文教学的规律下,创造者优化的教学过程,把教师、教材、学生、教学方法等优化组合创造出一个完美的语文教学整体的艺术形象。它包括培养学生具有创造能力和教师本身教学水平的创造能力,具有教师创造性地教和学生创造性地学的特点。有丰富的语文教学经验的教师都明白这么一种事实:广大的学生都具有广泛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他们希望通过教师的引导,学到更多的知识以至于人类全部知识,并在有朝一日成为知识的创造者。这种事实表明了好奇心、求知欲与创造力是紧密相联的。深谙此理的教师往往抓着学生的心灵深处存在的使自己成为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愿望,把教学与学生的这种愿望相结合,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运用知识的机会,通过引导创造解决问题的条件,使学生在引导的道路上产生发现知识,创造知识的自豪感,而这种内在的情感体验,又会反过来激励学生再发现、再创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至于学生得出的结论是否完全接近真理,无关紧要。要紧的是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是有极大帮助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客体,但不是被动的受教育者,而始终是教学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因为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活生生的人,是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这主要体现在学生能自觉主动地学习,在学生能根据自身的水平和需要有选择地学习,在学生能独立自主地参加学习的全过程,会调节控制看书的学习过程,更体现在不墨守成规、创造性学习上。据此,主体性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联系教材和学生实际,向学生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以激励他们的思考,拓宽他们的思路,造成学生自觉地积极地要求学习的心理状态,引导学生创造性地思维,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技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而言之,对语文教师来说,要具有一定的语文艺术决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因为,教学艺术不仅仅是指一般的或个别的教学经验,而是要在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更高层次的概括和总结,探讨出能反映教学本质的内在规律,才能使自己的教学富于艺术性,创造性语文教学艺术亦仅仅是语文教学艺术的百花之一,正如陶行知先生在《创造宣言》中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只要我们语文教育教学工作者能长久而系统地研究,创造性语文教学艺术之花将愈开愈艳。
2004.6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