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爱的赞歌——《铃兰花》主旨探析
作者:江苏张家港市乐余高级中学 陈玉驹 时间:2007/6/12 14:29:24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252
对一个人来说,孩提生活过的环境,应该是天堂,是乐园,是精神家园,应该给人留下美好的回忆。可是,此文开头却对“我”孩童时代生活过的环境大肆渲染它的阴森以及“我”对它的恐惧。“我”的恐惧不单单是儿童特有的胆小,确实也是环境的“阴森”,有“大家都管它为‘地狱’”为证。
也许人生注定要与“地狱”相生相伴,尽管“我每次总是恐惧万端地走近这个地方,然后又尽快跑开”。“有这么一次,那时候我还不到六岁,父亲要我到那里去放牧”,于是,我与“地狱”的亲密接触也就“天生注定”了,然而“这对我真是一个非常可怕的考验”,“真想大哭一场”。第一次被派到“地狱”去放牧,对于六岁的我,真算是一场煎熬!
男孩的成长,第一步就是战胜形形色色的恐惧,走向勇敢与坚强。有过第一次去“地狱”,就会有第二次,这是人生的宿命。第二次独自去“地狱”,是“我”为母亲采摘铃兰花。这一次举动是“我”自告奋勇,瞒着父母偷偷进行的。“我”为什么会有如此举动?这里面可能包含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父母对我有大爱——有意培养我战胜恐惧的勇气,使我走向勇敢与坚强。要不母亲为什么选择在黄昏表达自己的心愿并“深深地叹了口气”呢?要不父亲为什么又特地点名只有“地狱”才有铃兰花呢?二是“我”对父母也有着深深的爱。因为有这份爱,母亲的叹息声才会让“我久久不能入眠”,才会让“我”“在半睡不醒的状态之中,充满了一种惬意而巧妙的责任感”,才会“似有一股神奇的力量使我又重新迈开步子,穿过地头,径直向‘地狱’走去”,才会使“我沉浸在幸福和无限喜悦之中,更显得容光焕发”。作家在此强调了爱的力量,爱能战胜一切,超脱一切,使人变得勇敢、顽强。引导需要爱心,感悟爱心首先要有一颗爱心,也许这就是作家在文本中要告诉我们的人生道理吧。
需要提及的是,作家对“爱的力量”的颂扬,并没有作抽象意义上的拔高,而是根植“我”的实际。文章前两部分对“地狱”的阴森和“我”的自幼形成的恐惧心理的渲染与铺垫,是一个“客观存在”,如果作家刻意强调“爱的力量”而忽视这种渲染与铺垫,文章的立意就会显得虚假而不可信。“我”自小就有的恐惧不会在片刻之间消失,作家很清醒的注意到了这一点。“我从坡坎恐惧地往黑暗的洼地瞥了一眼,为了不看他,就紧闭着双眼往下去”,“一直走到了底部,我才睁开眼睛”,采摘了铃兰花之后“也没有向四周张望的勇气”。这些都是极其真实的描写,惟其真实才会可信,这是艺术创作的真谛。
此外,本文的题目也很值得探究,“铃兰花”既指现实之花,也指抽象之花——像铃兰花一样的心灵,抽象之花如果失去了现实之花的依托,文意就会显得缥缈而无认同感,同样,现实之花缺少抽象之花的升华,文意就会浮光掠影而无共鸣力。诗人林染曾写过这样一首诗,献给他所爱的孩子们:“铃兰花/花串串/一串彩灯亮闪闪/纺织娘/来打灯/唱着跳着跑上山。”也许用这首诗的意味诠释本文主旨更有韵味。
(215621)江苏张家港市乐余高级中学 陈玉驹
已发表于2007年4月22日《考试报》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