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试译法学习西方诗歌的尝试
诗歌是难以翻译的,有的甚至无法翻译。理由有很多,但实质是,作为文学的最高形式,各民族诗歌只有具有高度本民族语言修养者才能理解和欣赏其诗情诗意。如果其他民族想理解和欣赏,则必然要进行民族化改进,以期符合本民族的语言特点,尤其是符合本民族的审美习惯。从“信”“雅”“达”的角度来看,诗歌翻译应更重意译,更重符合本民族的审美习惯。
美国诗人朗费罗的名诗《箭与歌》,原文如下:
Arrow and the Song
I shot an arrow into the air,
It fell to earth, I knew not where;
For, so swiftly it flew, the sight
Could not follow it in its flight.
I breathed a song into the air,
It fell to earth, I knew not where;
For who has sight so keen and strong,
That it can follow the flight of song?
Long, long afterward, in an oak
I found the arrow, still unbroke;
And the song, from beginning to end,
I found again in the heart of a friend.
课文选用了杨豫德的译文,译文如下:
我把一枝箭向空中射出,
它落下地来,不知在何处;
那么急,那么快,眼睛怎能
跟上它一去如飞的踪影?
我把一支歌向空中吐出,
它落下来,不知在何处;
有谁的眼力这么尖,这么强,
竟能追上歌声的飞扬?
很久以后,我找到那枝箭,
插在橡树上,还不曾折断;
也找到那支歌,首尾俱全,
一直藏在朋友的心间。
老实说,这首译诗很不高明,既无美感,又无诗意,只勉强达到了“信”的标准,离“雅”和“达”的要求太远。例如“I shot an arrow into the air”,他译为“我把一枝箭向空中射出”,这个句子非常别扭,不符合我们的用语习惯,一般来说,我们会说“我向空中射出一枝箭”。如果出于修辞的需要,也可以用变式句,但又没有增添诗意。“I breathed a song into the air”,则译为“我把一支歌向空中吐出”,令人莫名其妙,中国人对歌可以唱、吟、诵、叹、咏,却不会“吐出”。“吐”一般用于说话,“吞吞吐吐”,“吐出一串话来”,都可以理解。“吐”的联想和暗示也不美。所以,从原词“breathed”的含义“低声唱”出发,译为“吐出”,不知因何考虑。再如“Long, long afterward”,译为“很久以后”,自然不错,却缺乏文采和诗意。
在课后“文本研习-2”中,则提供了王晋华的译文:
箭与歌
我把一枝箭射得很高,
它落到哪里我不知道;
因为它的速度太快,
我的眼睛追不上它。
我唱起一支歌儿在空气中飘荡,
它落到了哪里我不知道;
因为谁的眼力会有那么强,
能追上歌儿的飞翔?
好久好久以后,我看见
在一棵橡树上嵌着那枝完好的箭;
我也发现了那个歌子,
它完整地留在一个朋友的心里。
我认为这篇译文要好于杨豫德的译文,无论从韵律还是意味都远胜前者。但是,这样的译文依然不够精彩动人,用于教学很难吸引学生。
有鉴于此,我采用了一种更有趣、更主动、更有挑战性的教学方式来学习这首诗:请学生自己动手试译这首诗。从学习效果来看,是相当好的。具体做法如下:
1、 事先请同学查看原文,在英文字典中查出难字词的含义。
2、 请教英语老师,将难句的大意弄清楚。
3、 上课时请同学译出诗文。
4、 朗读各自的译文。
5、 品评译文,选出最佳译文、最佳译句、最佳译词。
6、 比较原译与新译,阐述优劣原因。
7、 汇集优秀译文,印制小诗集。
现在将较优秀的作品附录于下:
译文:
第一首
箭与歌
我放飞一支箭,它奔向天穹;
它坠落地面,却不知止于何方;
它飞翔如此之快,
让我无法辨别它的方向。
我吟唱一首歌,它飘在苍穹;
它缓缓坠落,却不知栖于何处;
有谁的眼睛如此锐利,
竟能追上这歌儿的旋律?
岁月缥缈,
我竟找到了那支箭。
深深嵌入橡树,毫发未伤。
而那首歌儿,
也永远留在了朋友的心房。(汪吉慧译)
第二首
箭与歌
我射一支箭穿云入雾,
它消失在我不曾知晓的地方,
如白驹过隙,视线,
留不住那一缕影子。
我吟一首歌直入云霄,
它隐身在我未到过的他乡,
如年华流转,谁能,
抓住那歌的霓裳。
轮回殆尽,
我寻觅到曾经的箭儿,
橡树间,恍如当年,
而那歌儿,自始至终,
永远回响在朋友心田。(唐霁译)
第三首
箭与歌
我将一支箭射向天空,
它落在哪儿,我不知道。
我追不上那风一样的速度,
眼睛抓不住奔走的时光。
我对着天空轻轻歌唱,
声音飘到何方,我不知道。
谁可以追上那流淌的歌谣,
谁可以暂停那流淌的时光?
年华似水,我已老去,
偶然间找到了那支箭,
它就插在那棵橡树上,锋利得就像当年一样;
我又听到了那支歌,
就飘荡在朋友间,完美得就像当年一样。(樊一鸣译)
第四首
箭与歌
我将一支箭射向云霄,
它飞落何处我无法预料;
因为它轻盈掠过我的视野,
我未能追上它敏捷的身影。
我唱一首歌在蓝天荡飘,
它飞落何处我无法预料;
有谁的眼光如此锐利,
能紧随飞翔的精灵?
亘古岁月,瞬间流逝,我找到了箭,
在橡树上,安然无恙,
还有那歌儿,依旧激昂,
在你我的心间奏出绝响。(方慧译)
第五首
箭与歌
我信手射出一支箭
飞得很远很远
穿越时空
消失在地平线下
我唱出一首歌任其飞翔
它飞得好快,去了远方
即使闪电的目光
也无法追上
此去经年
那箭与橡树融为一体
而那首歌
一直回荡在朋友心间。(刘凡)
这五首译诗各有其特色,而总的特点是更有诗意,更加具有中国诗歌的韵味。也就是说,更符合中国人的欣赏习惯。
我在教学中并没有讨论译诗的理论问题,也没有过多评说课文所选的两首译诗的成败,这都不是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本课的主要任务是,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趣味翻译诗歌,从而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与表现力,同时可以比较各种译诗的优劣,体会祖国文字的魅力,懂得体会和选择文字,懂得寻觅和构筑诗意。就如:“long,long afterwards”这个短语,学生们就有无数种译法:岁月流逝、时光如斯、年复一年、光阴似箭、年华似水、一瞬千年、星移斗转、轮回殆尽、千劫之后、天老地荒、流年似水-----至于对某些句子的翻译,更是妙语迭出,上面所选的五首诗可见一斑。
这样的教学取得了意外的成功,同学们意兴大盛,课堂顿时活跃起来。在学习的各个环节,学生们都积极参与,尤其在讨论阶段,气氛非常热烈。这种情景一直延续到课后,几天来他们都津津乐道。他们认为,这样做不仅打破了对西方诗歌的神秘感,而且亲自参与,体会了译诗的甘苦,更深刻地理解了祖国语言的丰富生动,领会了中文的特殊魅力。
这节另类的诗歌教学课,也给我许多启发:
第一、语文课应该不拘一格,应有独创性。对西方诗歌的教学,一直是个难点。因为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的差距,也因为诗歌特定的难点,学生们很难欣赏到西方诗歌的妙处,觉得西方诗歌要么直白无味,要么晦涩难懂。老师也往往有力难施,从语言角度说,西方诗歌不如中国诗歌精确凝练,尤其译者水平有限的话。从内容角度说,又因为时空差异,常常隔靴搔痒。在审美意识上,中西差别则更大,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改变。那么,如果原诗比较简单,学生能够看懂原文的情况下,不妨亲自动手译出。这样做,既让学生熟读了原作,又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母语。至于非英语诗歌,如俄语、波斯语、日语等,则可另辟蹊径,再作探索。不能照搬中国诗歌授课模式。
第二、语文课是学习中国语言的场所,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围绕提高学生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水平这个总的目的来进行。要我用课文,而不是课文用我。采用译诗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其实正是不自觉地运用了这个原则。从上课的效果看,学生们在自我比较、选择、确定字词句的过程中,体会到了民族语言的博大精深。在讨论、欣赏、交流中,又体会到集体智慧的可贵,集体学习的乐趣。如果用常规上法,学生也许学到了许多文学常识,或者背会了许多知识,足以应付考试了,但却失去了许多更重要的东西,比如兴趣、感受、领悟、互动等。
第三、要相信,语文课是最有魅力的课,学生是愿意学习语文的,也能把语文学好。前提是老师要有足够的水平和能力,要有创新的意识和行动。在学生交上来的译诗中,我们不难得到这个结论。
第四、在新课标的理论背景下,我们应该主动寻求语文教学的新方法、新思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益为目标,逐步形成各具风格的教学之路。
文章评论
共有 2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我歌啸九天,响绝行云巅。明眸纵善睐,叹息未应闲。
(我歌啸长空,绝响遏云行。明眸纵善睐,何处觅琴踪?)
(两个版本就不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