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思考,诗意表达——浙江高考语文卷作文题回眸
作者:淳安县威坪中学 张金彪 时间:2007/6/13 20:00:07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718
首先是作文命题本身典雅优美,富有诗意,注重语文素养的培育。无论是“一枝一叶一世界”、 “行走在消逝中”还是 “生无所息/生有所息”,看到这个题目,就有一种美感油然而生,这些题目本身就可以直接触发起学生的写作激情。特别是2005年的“一枝一叶一世界”与今年的“行走在消逝中”,前者命题材料本身就取自于唐诗宋词;后者命题材料就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从个体到群体,从现象、情感到思想,本身就具备了耐人寻味的文学魅力。可以说,高考作文命题者在命题的过程中就非常重视培育学生的文学素养。
其次,作文命题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2004年的“人文素养与发展”,要求考生具备联系的思维能力,把人文素养与个人乃至社会、国家、民族的发展的关系做一番辨证思考;2005年“一枝一叶一世界”,要求考生对“枝叶”与“世界”联系起来,就“小”与“大”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2006年“生无所息/生有所息”,题目本身就用形式上的“有”“无”对立来要求考生作辨证的思维;2007年的“行走在消逝中”,材料中也有“发展、进步”与“消逝”的“得”“失”辨证思考。可以说这四年的作文题目在诗意的文字下都蕴藏思维的内核要求。
第三注重考生“自我体验”的真实展现,注重 “个性”的发挥。这一点我们首先可以从命题的文字要求上面直接感受到这一点。2004年的作文要求表述为“可以记叙见闻、经历,谈谈体验、感受,讲述故事,发表议论,展开想象,抒发感情等等”;2006年的表述为“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2007年的表述为“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以阐明你的思想观点。”很明显到了06、07年的命题中突显了“你”,而这实际上是对体现的是对个性的尊重,对考生“自我”的尊重,极具人文关怀精神。同时这又是教学大纲的直接要求。语文教学大纲中9、10、条分别要求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能有意识地考虑写作的目的和对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考试说明》也明确提出“要求在作文中能够自然地表达真情实感,使情感的流露能够给人以真实感、真诚感而不是附加感、装饰感。”同时,我们更可以从作文题目中看出命题者对引导考生注重“自我”生活的体验与思考的重视。特别是2006年年2007的作文命题中更加明显。我们每个人都在学习工作与生活,同时我们每个人每天也都在休息着;我们每个人每天都生活在时间与物质与精神的消逝中,同时我们每天又在这种消逝中生活与行走着。但未必我们每天每个人都在记录这样的体验或思考这样的现象。浙江卷的高考作文在这方面做了有意的引导。
第四,这四年的作文题都采用了“话题”的形式,体现了命题稳定的特点。考生在立意、选材、角度、体裁等方面都可自由发挥,给了考生以极大的自由。这也是语文教学大纲中的内在要求,大纲11条中明确“提倡自由作文,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
结合以上四个方面,与全国卷以及其它省的命题相比较而言,我以为浙江卷高考作文命题已经初步体现了自己的特色,既在教学大纲与考试大纲的指引下特别注重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引导学生关注自我,关注社会;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表达,学会生活。我以为这样的特色一定会在以后的高考中加以延续与发展。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