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大学的精神保留一线空间——恢复高考30年有感之二

作者:刘松萝  时间:2007/7/4 19:04:27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443
  我们都知道,大学的精神曾经受到过很多次冲击。简略地说,就有上个世纪50年代的知识分子改造、院系调整和反右,6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有这些大大小小的灾难,大学的精神仍然顽强地存活下来了。就是在文革当中,大学的精神虽然被打倒,但并没有死亡。在艰难和危险之中,大学的教师和一部分干部仍然抵制“社会主义大学”的观点,主张大学就应该像大学的样子。
  30年前,高等学校入学考试恢复了。在那以后,校园里活跃的学术气氛,刻苦攻读的学子,都告诉我们大学的精神正在复苏。虽然那时的情况远不是令人满意的,但仍然值得我们怀念。
  恢复高考只是一个复旧的措施,但这样的措施就足以让教育恢复正常。30年之后,我们必须认识到:不断的变革是教育的大忌。改革之前,有人认为大学不够革命,不断地让大学参加政治运动,参加大炼钢铁那样的盲动。改革以后,又有人认为大学不够市场,让大学办公司赚钱,鼓动老师和学生从事商业活动。
  一会儿让大学做这个,一会儿让大学做那个,就是不让大学安安静静地从事教育和研究。现在的大学已经不是革命化和商业化的问题,而是彻头彻尾地官僚化了。改革以前,一部分教育家成为官僚,而更多的是官僚对教育施加影响;现在,很多大学校长甚至教授本身就是官僚,自觉地以官场上的手段治校和治学。这样的情况,我不知道是不是古今中外所仅见。
  随着腐败在官场和社会上的蔓延,大学更进一步庸俗化、娱乐化了。学术的虚假和堕落是内部的现象,疯狂的追星则是外在的表现。关于追星,舆论的批评已经很多了。在这个问题上,大学已经在社会上颜面扫地。
  如果我们不说假话,如果我们不被“历史总是不断进步”这样的迷信所束缚,我们就会认识到:大学的精神已经濒临死亡了。事情的严重性足以和文革期间相比,有些方面好一些,有些方面则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了。
  回顾历史,我想申明这样的道理:比“大学不可能脱离社会”和“大学要跟上改革的步伐”更重要的是,教育应该具有独立性和稳定性,大学应该是独立的。不论是社会还是社会中的领袖人物,都应该尊重大学的独立,对于大学、教授和学术表现出应有的敬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有那么多的伟人和强人在大学面前彬彬有礼,暴君和昏君也不向大学挑战。对于统治者来说,尊重教育、尊重大学就是尊重自己。
  那些想要改革教育的人,必须慎之又慎,改革不能成为推卸历史责任的理由。应该说,那些对目前大学现状负有责任的人,一定会受到历史的谴责,他们的过错不在张春桥、姚文元之下。
  现在,已经到了恢复大学的独立地位,恢复大学精神的时候了。作为过渡阶段,政府可以任命校长,但应该征得教授们的同意。大学应该建立教授委员会作为决策或者咨询机构,建立教工大会作为监督机构。大学的校长和各级官员与教授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不同的只是他们拥有被授予的执行的权力。
  对于我的主张,会有很多人认为不可行。确实,现在不会实行这样的改革。但是,在强人时代都没有实行过的官本位教育体制,难道可以长命百岁吗?
  最后回到大学精神问题。大学的精神,主要是自由的精神和探索的精神。说得复杂一些,就是独立的精神,自由的精神,探索的精神,为社会服务的精神以及精英的责任感。要求大学为社会立即做出什么贡献,是急功近利的短视。一个独立的大学,在社会停滞的时候应该是变革的倡导者,在社会动荡和浮躁的时候应该是传统和普适价值的保存者和维护者。
  大学的力量是有限的,公众也没有让大学为正义赴汤蹈火。但是,大学对于不义和荒谬的事情,一定要表现出不以为然。作为最低限度,至少要保持沉默,不要推波助澜。对于恶俗的事物,大学不一定要出来反对,但应该板着面孔,让公众看到另一种态度。我对北京大学多有微词,就是这个原因。
  我想,如果北京大学不主动推倒南墙建商店,如果她不把娱乐明星拥上讲坛并且奉送教授头衔,如果……那么,北京大学的历史本来可以光彩得多。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 开颜 于07-07 00:23发表评论: 第1楼
  • 中华民族的知识群体,似乎从来就只是御用工具而已。在野者兴许还能有些硬骨头,一旦在朝就“身不由己”了。
      作者所言的“大学精神”(真正人文意义上的),也似乎从来就没有存在过(“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