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入丰富人文精神,试题非常生活化——看看外国怎样考语文
作者:王丽 时间:2007/7/6 7:09:30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636
先拿当今世界上使用国家和地区最多的语言——英语来说。英国是世界上最早施行现代中学教育会考的国家之一。这里举伦敦大学考试和评估委员会为例。该考试组为第四阶段(KS4 14~16岁,相当于中国的初中阶段)制定考试大纲)。
阅读一篇故事并回答问题。指定阅读的故事是肖恩•弗莱恩写的《鳟鱼》,故事情节梗概是这样的:12岁女孩茱莉娅与家人在G城度假。她和弟弟经常以兴奋又惊恐地穿过一条黑暗的隧道为乐事。一天,她发现在隧道石壁上的一个小洞中有一点清水,水中有一条奄奄一息的鳟鱼。此后,她经常想到鳟鱼在黑暗中浮游的痛苦,想到鳟鱼难以度过漫长无比的无水的冬季。于是,有一天,她带着水罐独自进入隧道,取出鳟鱼,并把它放回江中。故事之后的考题是:
a.从课文的哪些地方你可以看出茱莉娅正在长大成人,脱掉孩子气?
b.作者清楚地描写了茱莉娅一家度假的地方,找出两处有关该地的描写,并说明它们为什么对故事是重要的。
c.鳟鱼放生,事情虽小,但对茱莉娅的生活却是重要的。请写一件你生活中有重要意义的小事件,它标志着你成长的一个阶段。
这道题目故事中的角色是12岁女孩,正好对应了考生的年龄,意味着考生和女孩在心理上有相近之处:同样喜欢冒险,好奇心强,故考生能够设身处地去体会小女孩的心理活动。
综观这道阅读题,编题者在题中注入了丰富的人文精神:爱、同情、怜悯、道德感、责任感等。而这些也是人类所共同的基本情感。其中很自然地结合了有关写作技巧方面的知识和练习。所选故事有趣生动,考生做题的过程既是一个检验自我阅读能力的过程,同时也是享受阅读乐趣、接受情感熏陶的过程。
美国试题:让新一代具备从纷繁杂乱的信息中辨别真伪的能力
为了较具比较价值,笔者特地托大洋彼岸的朋友找到一册美国加利福尼亚州2006年高中会考英语语言艺术试题集。
1.电视、收音机、报纸和通过与他人的对话只是我们能得到新闻的几种渠道。大部分人可能会每种都用一些,但一些人会完全依赖某一种新闻渠道。请写一篇短文讨论某一种新闻渠道相关的优点和弱点,并举例阐述你的观点,使得读者完全理解这种特殊的新闻来源的利弊。
2.在你上学期间,你细细地琢磨过许多人,请回想其中一位你曾细细琢磨过的人,是什么使得这个人与众不同?请写一篇短文讨论这个人,说明是这个人身上的什么东西使他非常特殊,请用例子和细节来支持你的观点。
毋庸置疑,我们已置身于一个全球性的信息时代,铺天盖地的信息常常使我们迷失方向。教育应该承担起什么样的责任,让新一代具备从纷繁杂乱的信息中辨别真伪的能力?上述写作题很好地回答了这一问题。
美国试卷的阅读部分,所提供的阅读文章在内容上与写作有相通之处。比如,如何去宠物医院做志愿者或如何与宠物打交道;到餐馆怎样做礼仪迎宾及相关责任;如何设置密码;怎样排列录像店里的带子以使顾客最方便;一个爱好艺术的学生从不会做饭,可在帮助一个朋友安排聚会时却要做三明治,学生将三明治当成艺术品一样做,结果非常成功;还有收音机的使用手册等等。总之,都非常生活化,且都与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和品质修养密切相关。
法国试题:涵盖法兰西民族素质、教养和内在精神气质
法国没有统一的“高考”,大学录取是依据高中毕业考试成绩。下面是2001年法国高中毕业会考作文题。法国的高三分文、理、经济三科,各科均有三题,可选做一题。
文科:
1.“我是谁?”这个问题能否以一个确切的答案来回答?
2.能否说“所有的权力都伴随以暴力”?
3.试分析休谟“论结伴欲望和孤独”一文的哲学价值。“结伴”是人类最强烈的愿望,而孤独可能是最使人痛苦的惩罚。
经济科:
1.什么是公众舆论能承受的真理?
2.“给予的目的在于获得”,这是不是一切交流的原则?
3.试分析尼采“论罪行与犯罪”一文的哲学意义。作者在文中提出问题:舆论在了解了犯罪动机和作案具体情况后,即能遗忘错误。这种现象是否有悖伦理原则?
理科:
1.能否将自由视为一种拒绝的权利?
2.我们对现实的认识是否受科学和知识的局限?
3.试分析卢梭“论人类的幸福、不幸和社会性”一文的哲学含义。卢梭说:“我们对同类的感情,更多产生于他们的不幸而不是他们的快乐。为共同利益联系在一起的基础是利益,因共处逆境团结在一起的基础是感情。”
从这些题目中我们可以看出,法国“语文”教学所涵盖的深度和广度,以及他们对国民基础教育的理念和目标。并且,由此也可以联想到法兰西民族的素质、教养和内在的精神气质。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