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语文学习兴趣ABC
作者:无锡市锡山区羊尖高级中学 王志连| 时间:2004/10/26 12:35:24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651
高一刚开学时,我曾在班里做了一个关于语文学习方面的调查,结果显示:对语文感兴趣的学生只占12%,一般的占63%,不感兴趣的占25%。究其原因,大致有如下几种:1、课文内容枯燥、陈旧,主题与现实相脱离;2、教学方法单调,学生参与机会少;3、字词类、默写类的作业太多;4、花在理科和外语上的时间太多。综观这些年语文教改这块“特区”,表面上看不能不说轰轰烈烈,而效果呢?据某一高校对学生语文状况的调查,大部分学生不能掌握常用的文体,错别字现象堪忧。从目前高中生课外阅读情况来看,文学名著少有问津,言情类、武侠类、卡通类、大话类作品走俏。这里,请允许我引用一个名叫阿行的写在牛黄《大话宝典》(终结版)序言中的一段文字:“‘在我看来那些所谓伟大深刻的思想都是镌刻在虚无的墓碑上的。’……我高兴地看到众多跟它们的主人有着同样一副貌似深沉的面孔的所谓“严肃作家的严肃作品”在地球上被小贩低价叫卖……我能想像出他们在课桌的抽屉里偷看《大话三国》或《大话水浒》时那忍俊不禁又乐不可支的样子,而此时他们的老师或家长正满脸迷惑地大登着眼睛。”其实,真正让老师们困惑的是应试教育的体制,陈旧的教材,升学的压力依然象一张联合的恢恢之网,网得语文教师“象带着镣拷跳舞”。观其现状,“填鸭式”、“牵牛式”等应试教育方法依然在唱主角,“课堂成了演出‘教案剧’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学习好的学生是主要的‘配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与‘听众’。”(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一些名家的教改经验往往只是被做为点缀——公开课时露一下(更多的是不伦不类)。课堂沉闷,作业懈惰,厌写作文。这也难怪,大多数学生是急功近利的,数理化外容易拿分,且往往立竿见影,而语文呢,时有“高原现象”①出现,付出后常常不见回报,长期以往,学生便自然地把语文当作“辅助餐”了。
由此观之,语文教学任重道远,老师们所能做的就是要想方设法地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力求认识、探索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它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内在趋向性和内在选择性。人们在从事感兴趣的活动时,总伴随着一种积极的、愉快的情绪体验;相反,在从事很不感兴趣的活动时,总伴随着一种消极的、厌烦的情绪体验。心理学研究的结果表明,个体的智力活动(观察、记忆、思维、想象、注意)与其非智力因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是分不开的。目前国外流行的“情商”理论,尤其注重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的作用,甚至认为与智力同样重要。
怎样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间接兴趣呢?
首先,要让学生产生学习语文的需要。因为需要是兴趣的基础。在实践活动中,社会需求为人所反映并成为个人的需要,从而形成和发展了兴趣。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教师要不断给学生描绘将来发展的前景。要让学生明确学好语文是未来发展的需要。二十一世纪面临的是人才的竞争,信息时代知识老化的周期越来越短,为适应竞争,每一个人必须学会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更好地生存。而学习的主要渠道是读书,面对知识大爆炸的社会空间,如何多快好省地搜集、掌握适合每个人发展的信息,这首先要借助于语文的听、读能力。良好的语文素质是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基本条件。语文科的基本属性是工具性,是理解的工具、思维的工具和应用的工具。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一个人在社会上要找到立足点,必须要靠自己的口才来推销自己,与人建立合作的关系。“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语),一个人不可能孤零零地存在,社会交往是适应生存的基本手段。不学好语文,无异于固步自封。另外,让学生理解语文是学好其它学科的基础。学生对其它学科的学习离不开思维,而语言是思维的唯一桥梁。交际也好,成果展示(一般是以论文形式)也好,都离不开良好的语文功底的。当学生认识到这一点时,便会产生学习语文的需要,进而产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其次,要求语文教师对学生确立“大语文”的观念,把语文教学看作是一个全息的、开放的大系统。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的“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变幻莫测、奥妙无穷的大千世界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驱动下的探索可以转化为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从平时说的每一句话做起,尝试将心中所想准确的表达出来,在听别人讲话时,做一个好的听众,时时感到语文就在身边,从而培养起对语文学习的广泛的兴趣。
第三,要求教师精心设计导语,与学生融为一体。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学生的注意力能不能被吸引,兴趣能不能被调动,与教师上课的导入和精神面貌是分不开的。教师运用自如的教,学生得心应手的学,这是语文课堂教学成功的主要标志,也是教师所追求的理想的教学效果。要做到教师与学生融为一体,教师必须做到:课前认真了解学生,使所传授的知识符合学生的需要,符合学生的理解、吸收和消化的实际水平;课堂上要仔细观察学生,善于敏感地把握学生的心态变化,通过捕捉学生瞬间的语言、表情、姿势等方面及时地调控;课后要热情地关心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满怀信心地投入课堂学习情境之中。教师驾驭教材与教师驾驭学生,两者因果相连,是统一的,驾驭教材是前提,是手段,只有驾驭教材才能驾驭学生,才能真正做到教与学合二为一,才能产生富有个性的课,富有个性的课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四,要让学生不断地体会到语文学习带来的成功的喜悦,从而建立对语文学习稳定而持久的兴趣。兴趣不是天生的,它可以在学习活动中逐步建立。事实证明:能给学生带来成功的活动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此,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课堂这块主阵地,使课堂成为师生之间平等的、互动的交流场,变教师演出教案剧的舞台为学生智力快车的赛场,让学生的智力活动在课堂上纵横驰骋,真正使得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除此以外,教师还可辅以各种形式的语文活动。常见的活动有:
一、课前三分钟的演讲。别看这短短的三分钟,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锤炼心理承受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学生为了这成功的三分钟,往往要寻找大量的资料,做许多“拿来”的工作,而且要反复练好多遍,直到建立信心为止。对讲的好的,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表扬,甚至带着全班同学一起鼓掌。
二、辩论会。这是多层次、全方位培养学生思辩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最好的手段。语文活动的最佳效果是人人参与,而这一活动可以使整个班级群情激奋。教师可模仿国际大专辩论会的形式,把整个班级分成两组,每组选出三名代表作为主要辩手,其他人为后盾。辩题以学生感兴趣的热点问题为好,避免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等无聊的话题。当两军对峙,胸有成竹,引经据典,唇枪舌战,攻防兼备,妙语连珠 ,掌声雷动时,你还会怀疑这对语文学习产生的影响吗?这一活动搞得成功,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可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道德观。
三、研究性学习。这一活动现已在全国许多学校蓬勃开展。语文教师可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笼络一批学生在自己的周围,精选一些语文性强的课题让学生研究。对要所上的课文,可事先布置一些研究话题,让学生们课后去准备,在上课时交流、讨论。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效果很好。许多学生对问题的研究,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更有精度,不乏自己的独立见解。研究性学习对形成语文学习的良好品质很有帮助。
四、办文艺刊物。教师可组织语文兴趣小组,以此为龙头,积极引导学生写作,精选佳作,刊印交流。当学生看到自己的文章变成刊字时,那份喜悦之情是可想而知的。事实上,学生对自己的刊物倍爱有加。待条件成熟时,可鼓励或帮助学生投稿,当学生进一步获得成功的喜悦时,可加固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五、语文游艺活动。这也是一个学生人人参与的活动。常见的活动有故事会、猜谜语、脑筋急转弯、二难推理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语)古贤有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做好“导”(引导、辅导、指导)的工作,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心理学认为:兴趣的稳定性和人的理想、信念、价值观直接相联系。
学生一旦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便会进而产生动机。学生在动机的激发下,便会自动地产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把语文学习变为不知觉的潜意识的活动,不但学生学得轻松,而且教师教得也轻松。果真如此,语文教学的春天便来临了!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