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新教师
作者:吴银芳| 时间:2004/10/26 12:54:47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606
关键词:新课程 新教师 新型师生关系 活化角色
迈入新世纪,面临知识经济的挑战,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力度也越来越大。2001年7~8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稿》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数学等各门学科的《课程标准实验稿》。贯彻《纲要》和新的《课程标准》、实施新课程的关键是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建立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而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呼唤广大教师要更新自己的思想观念,用新的理念活化自己的角色。作为一名新课程的新教师可以从一下几方面去探索。
一、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是由培养目标确定的,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教育要以创新为主导,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迫切要求科技创新、体制创新、理论创新,需要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人的主动性和进取心是创新的动力,人观察和领悟客观规律的能力是创新的条件,教育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首先就要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精神和进取精神,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性学习正是以"探究"、"思考"为基本特征,以培养能力为目的,因此必须教会学生学会探究性学习。
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改变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使师生在平等的位置上交流互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是师生互动的前提,也是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先决条件。
拿语文课来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提出了新课程语文的基本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教育的基本特点之一,即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点决定了语文课不能过分地进行理性分析,必须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学生的情感投入,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独创的理解,在这种探究性学习中,教师是学习的指导者和评价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关系。
二、摆正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位置
新课程理念中有一句话:"教师要做学生的伴游,而不仅仅是导游。"所谓"伴游",就是要自始至终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并在学习当中与学生同甘共苦;所谓"导游",就是要指导学生学习,为学生排疑解难。
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为核心,"以人为本"。学校的一切工作,最终都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为人的发展服务。教师要“目中有人”,切实关怀每个学生,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个学生的成才提供机会。“没有不可教育的学生,只有不善教育的教师”这个观念应该渗入每个教师的心田。在这种“人本位”的课程体系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才会是志向高远、人格健全、基础扎实、特长明显、勇于创新、善于实践的有用之才。
三、理解、宽容、善待学生,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
英国有个科学家叫麦克劳德,小时候曾经偷偷杀死校长家的狗,这在西方国家显然是难以原谅的错误。但校长对他的惩罚是:画出狗的血液循环图和骨骼结构图。正是这个包含理解、宽容和善心的惩罚,使麦克劳德爱上了生物学,并最终因发现胰岛素在治疗糖尿病中的作用而获得诺贝尔奖。由此可见,有问题的学生不一定是坏学生。学生犯错误,往往不是品质问题,而是出于好奇或者其它心理原因。学生出了问题,教师要做认真分析,正确引导,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地横加指责、痛下杀手。
实际上,很多老师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当我们依依不舍地送走了一届毕业生以后,过了几年,甚至十几、几十年,仍然记得你这位老师的,就是当年的"问题"学生。因为你在他身上花的心血最多,这是你应得的回报。我们的学生尚未成年,还处在身心发展阶段,是非观念还没有成熟,出现一些毛病和错误,这是在所难免的。“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他们最需要爱的时候”,对有问题的学生,教师应该热情地伸出双手。
作为班主任,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我很想应该更多的地深入到学生中去,为学生排忧解难,成为学生的朋友,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对于班级管理,思想和行动上要求统一,真正放手大胆地让学生去管理,争取在班级管理和学生个人素质有全面的提高。
课程改革是教育领域最深刻的革命,是一场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变革。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完成这场变革的必要条件。我们要在新的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努力探讨教育教学的新途径,为学生营造一个宽舒愉悦的成长环境。 努力学习新课程,实践新课程,创造新课程,为新课程实践做出自己的贡献。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