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结构优化说——高中语文立体化教学初探

作者:河北围场一中语文组 张云飞|  时间:2004/10/27 19:23:57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657
   
  在高中语文立体化教学的探索中,我尝试了许多办法。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本学科延伸到相关学科,从校内走向社会,从语文学习走向生活实践,努力使自己的教学由单纯转向多元化、多层次的立体化模式,同时也更深刻的理解了立体化教学的基本理念和根本目的。这里仅从优化课堂结构说起。
  我们都知道,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至关重要。要想最大限度的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就必须要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这里,我们不能忽视课堂教学的几个因素,即教师和学生、内容和方法。
  首先说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处在主导地位,这是多少年来我们达成的共识,一节课中,让学生学到哪些知识,提高哪方面的能力,关键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导作用的发挥程度又往往受主体观念的限制,这就要求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必须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站在一定的高度,敏锐的观察社会的细微变化,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就目前形势看,各行各业“以人为本”的观念深入人心,教育亦本应如此,这也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所在,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围绕这一中心,站在这样的高度,才能更好的完成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
  有了这样的教育理念,下一步就是具体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首要条件当然是广博丰富的知识储备,也就是扎实的业务功底,具备了这个条件,才能在自己的教学天地里自由翱翔。
  语文学科有其自己的特殊性,急功近利的做法,非但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还可能会走向相反的方向,所以我们的教学应该有一个长远的打算,为语文教学作长远打算,就是为学生的一生做一个长远打算,也就是说不仅仅是为了应考,我们的努力方向是培养学识独立应对生活的能力,尽管语文学习只是其中之一。高中三年要有一个整体计划,每个学期要有计划,每个单元要有计划,每篇文章要有计划,这一切又都要落实到每一节课上。有这样通盘的打算,我们才不至于盲目应付,才能做到纲举目张。
  再说学生,有人说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教育,也有人说学生就像一张白纸,你写什么就是什么,这些说法都强调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同时也告诉我们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有这样的意识,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能力,我们只是学生一生中这一学习阶段的合作者,最终是他们自己要独立去解决问题,独立面去对今后的生活,有了这样的认识,才会出现民主氛围的课堂,才会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才会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所以我们要深入了解我们所教的学生,尽量做到因材施教,让程度不同的学生都有所提高,以便大面积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师和学生这两个因素,是优化课堂结构的基本要素,不更新观念,不了解学生,优化课堂结构只是一句空话。有了以上的基础,才能谈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问题。
  关于教学内容的安排,这里仅以一节课为例,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有限的时间要安排无限的内容是不可能的,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建立了一种“生态课堂”模式,即让这一堂课能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这个模式是“知识积累”------“文本学习”------“课外延伸”。每一节课都有每一节课的重点,师生双边的活动都应紧紧围绕这一重点进行。以《五人墓碑记》为例,课文的重点是判断句、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和反问句等五种句式,这些是知识积累的重点,这些知识又要从文本的学习中获得,同时又要适当向课外拓展。纯客观的知识学习难免枯燥,所以我们还要对主体框架进行精雕细琢,诸如课程的导入,课堂氛围的营造,多媒体的运用,练习的设计等,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这样的一堂课既能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又能启动学生已有的“内存”,还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每一课的内容不同,但重点却要突出,有了这一基本的模式,就能以不变应万变了。
  最后一点是方法,也就是要“受之以渔”,为了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我们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古诗鉴赏中,经常会遇到对修辞的分析和理解,这样,要提示学生明确每一种修辞的基本作用,然后再结合具体文句去理解,如分析“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一句,首先我们知道,比喻的基本作用是使事物具体、生动、形象,那么,结合文句便可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两句是对大自然生化万物所唱的赞歌,那巧如剪刀的春风,裁制出丝丝碧柳,给大地披上了新装,是自然活力的象征,给人以美的启迪。由此可见方法的重要。
  总之,优化课堂结构,首先是教师的观念,其次是对学生的了解,重要的是内容的安排和方法的传授。以上只是个人的一管之见,一点感受,不妥之处,望请批评指正。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