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合作、探究

作者:天涯  时间:2007/8/8 17:44:45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454
  唐代诗人、哲学家刘禹锡的《陋室铭》常被文人墨客尊为名篇佳作,因此常编入全国中学语文教科书供学生学习。针对此文的主题,好多参考资料认为是:通过对陋室环境、室中主人的生活情趣的描写,表达室中主人高洁熬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认为能点明这一主题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笔者在实施教学中为了发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分组对本文的主题进行讨论,最后每组的代表都提出自己的见解,对这一主题提出质疑。由于此文比较短,先把它摘录后,再附上学生讨论的结果。
  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学生讨论的结果:
  第一、“是陋室,惟吾德馨”。它的意思是:这是一间简陋的居室,只因我(室主)居住它的人品德高尚,它就会像“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样闻名。在此作者已经暗示室主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可我们并不认为是这样,相反我们认为室主是一个非常懒惰之人。何以见得,请看室主居住的环境吧,"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藓苔都长满了出入室中的台阶,却不去清除打扫,房屋周围的草长得高过门窗却不去修剪或除掉,足见室主对生活没有信心,养成了好吃懒做的惰性,这样的人怎么能冠以他“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尚的情操”呢?
  第二、从室主与他人的交往看,主题却冠以他“高洁熬岸的情操”,这与文中叙述的内容不符,且看“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一点足以证明在他的生活中,只与那些所谓的"鸿儒"(博学多才的儒家学士)来往,而对那些目不识丁的贫民却非常鄙视这难道是所谓的"高洁熬岸的情操"吗?这样如此鄙视体力劳动人民的人,他能了解人民疾苦,能去为民做点有益的事吗?
  第三、作者笔下的室主是一个不关心国家的一个国民。常言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而是室主竟以“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来孤芳自我欣慰。这样的室主,逃避现实,不关注国家,只顾自己清静悠闲,不求进取,不是一个有识之士,更谈不上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陋室铭》的主题有所偏颇。我们学生无须去学习刘禹锡老先生笔下陋室的主人的所谓"德馨",否则误导我们新一代。
  从学生对《陋室铭》提的主题提出质疑来看,学生对课文学习相当深透,提出的质疑也有一定的道理,由此“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形式是值得肯定的。
  2007-7-5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