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解说“故国”的含义中商榷“神游者是谁”
作者:浙江省湖州中学弁山校区 夏云陶 时间:2007/8/26 8:02:00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089
“故国”,《辞海》上有四个义项:(1)历史悠久的国家。《孟子•梁惠王下》中言:“所谓故国者非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2)祖国;本国。丘迟《与陈伯之书》言:“见故国之旗鼓,感平生于畴日。”(3)故乡。杜甫《上白帝城二首》言:“取醉他乡客,相逢故国人。”(4)旧都城。《史记•穰侯列传》言:“齐人攻卫,拔故国,杀子良。”
如果采用第一种解释,显然是不妥贴的,因为三国中存在时间最长的是魏国,周瑜是吴国人,吴国建于公元222年,亡于280年,算不上“历史悠久的国家”。第二种解释更容易排除,因为,苏轼不会称吴国为“祖国、本国”。又因为苏轼是宋代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所以词中地点也不是作者的“故乡”,第三种解释也可以排除。因此,只有“旧都城”这个义项可以用,呼应“故垒西边”中的“故垒”,指古战场。
但是这种解释还是欠妥当的。据历史记载,魏黄初元年(公元220年),孙权始都武昌,在今湖北鄂城县以东一带;吴黄龙元年(公元229年)迁都建业,遗址在今南京玄武湖南岸。而苏轼词中所说的赤壁在当时的黄州,即今之湖北黄冈,因此词中所说的地点根本不是吴国的都城。看来,要解释清楚“故国神游”的意思就必须重新思考“故国”一词是否有其他的延伸出来的意思。
《辞海》中“国”的意思有这么几个:(1)国家;(2)国家的,属于本国的;(3)古代侯王的封地;(4)古时指都城;(5)指一个地域,犹“方”,如唐代王维《相思》中“红豆生南国”;(6)姓。根据前面的分析,可供参考的解释唯有第五项了;再经考查,发现在这首词中,“旧”只有“原先的、以往的”这个义项可以用。
所以,对“故国”一词的比较合理的解释应该是“以往的那个地方”,也就是所谓的“故垒”“旧战场”,是以往的那个发生战争的地方。这样理解,才可以比较有胆气地告诉学生“故国神游”的意思是“神游于故国,指词人想象当年周瑜大破曹军的情景”。
对于“神游者是谁”这个问题,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神游者”指的是周瑜。具体地说就是:苏轼是假设周瑜死后还有灵魂;如果周瑜的神灵还在旧战场上的话,就会知道苏轼在怀想他,那么苏轼就觉得周瑜会笑他,并且,“多情”二字正好扣合着前面“风流人物”,周瑜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
如果要支持这种说法的话也可以,但是对“故国”的解释仍然是阐述见解的关键环节,只不过,选择的义项得改变。对于周瑜而言,“故国”就较适合解释为“祖国”“故乡”;但是也可以解释为前面延伸出的义项“以往的那个地方”,在这里“国”仍取“指一个地域,犹‘方’”意。“以往的那个地方”这个意思很接近“旧地”一词,让人感觉到苏轼通过想象看到了周瑜重游旧地的样子。“旧地”的含义相对比较宽泛,只要去过的地方都可以这么称呼,未必得是都城;但如此延伸,前提必须是“曾经去过这个地方”。所以当理解为“神游者是周瑜”时,“故国”可以有三种解释。
然而新的问题又产生了,既然“旧地”的含义相对比较宽泛,只要去过的地方都可以这么称呼,未必得是都城;那么在认为“神游者是苏轼”时,能否也把“故国”的含义延伸为“旧地”呢?答案是否定的。请看以下一则故事:
某日,苏轼去拜访王安石,恰逢王安石有事外出,不在家中,苏轼见王安石书桌上放一宣纸,上有一首未写完的咏菊诗,已写的两句是“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轼心想,菊花哪有秋天落瓣的,想必是丞相搞错了,于是他就自作聪明地在王安石未写完的诗后续道:“秋花不比春花落,报与诗人仔细呤。” 王安石回来看后,心中大为不快,心想你苏轼倚才自傲,目中无人,等到苏轼“乌台诗案”被贬,神宗皇帝问王安石苏轼流放何地时,王安石经过深思熟虑后对皇上说道,流放到黄州可否?因王安石多次到过黄州,对那里的风土人情有所了解。黄州地处大别山南麓、长江中游北岸,是个有山有水、风景如画的地方。于是神宗皇帝下旨:即刻从牢房放出苏轼,贬黄州团练副使,不得参与政事。
苏轼被贬到黄州后,看到黄州的菊花,果然秋天落瓣,顿感羞愧,更加仰慕王安石渊博的文学修养,丰富的人生阅历。
虽然这只是一则由来已久的民间传说,但是暗示了这样一个信息,即“苏东坡被贬到黄州之前从未到过黄州”;根据《宋史》记载,在被贬黄州之前,苏轼曾任凤翔府签判,在密州、徐州任上抗洪灭蝗,经历丰富,但确实难以找到他去过黄州的依据,写这首词时的苏轼自然也算不得是旧地重游了。因此,如果认为“神游者是苏轼”的话,将“故国”理解为“旧地”是行不通的;延伸理解只能到“以往的那个地方”这个程度,这样解释可以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作者可以从未到过那个地方。
在这篇文章中,笔者并不想表明自己对“神游者是谁”的看法的倾向性,而只是想从对这个问题的多重解释中认清一个重要的问题:对一个问题可以有多元解说,其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如何自圆其说,那就是“合理阐述有疑惑的关键字词”,将言之有据进行到“底”。
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7年8月
文章评论
共有 2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