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校园隐语

作者:不详  时间:2007/8/26 8:11:30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929
  流行语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社群内被人们普遍使用的话语形式。一般为口语,带有一定的方言性,是一定时期内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及人们心理活动等因素的综合产物,并在传媒的推动下盛行的词、短语、句子或特定的句子模式。” 社会中的人群由于性别、年龄和社会分工的不同而分为不同的言语社团。在社团内部,人们之间联系密切,交际频繁,因而在语言的使用上表现出一些不同于其他社团的特点。这样,各种言语社团就在全民语言的基础上产生各有自己特点的语言分支或语义变体,这就是所谓的社会方言。校园流行语就是社会方言的一种。 
  校园隐语作为松散社会群体隐语,它的缔造者是学生,是学生这一社会群体所使用的有意不让他人所知晓的秘密词语,本文通过分析校园隐语的特点透析校园隐语产生的各种机制。
  一、校园流行语的特点 
  1.“旧词”别解 
  这是校园流行语中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即利用原有词语的能指,偷梁换柱,给予新的所指。新旧语词在感情色彩、语体色彩上产生极大偏离。例如: 
  [蛋白质]笨蛋+白痴+神经质; 
  [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 
  [特困生]对学生中特别爱睡觉者的戏称; 
  [留学生]留过级的学生; 
  [特色]特别好色; 
  [可爱]指可怜得没人爱; 
  [天才]指天生蠢才; 
  [活该]指活着应该; 
  [偶像]指呕吐的对象; 
  [耐看]指要耐着性子看; 
  [不错]指长成这样不是你的错; 
  [讨厌]指讨人喜欢百看不厌; 
  [善良]指善变又没天良; 
  [贤惠]指闲在家里什么都不会; 
  [如花似玉]指如花椒似芋头; 
  [大虾]大侠; 
  [斑竹]版主。 
  2.“劲”词狂用 
  这里的“劲”取用于“劲舞”的“劲”,代表性的构词语素有“爆”“超”“狂”“乱”“贼”等等。透着一股“热、辣、爽”的味道来凸现自身的情感。例如: 
  [爆笑]很好笑,招人大笑,惹人哄笑(偏重于听者)。例如:“今天电影太爆笑。” 
  [爆]指事情没做好,砸了、完蛋了。例如:“我这回考爆了。” 
  [超级好玩]亦有“超级有趣”,意指特别好玩、特别有趣。例如:“今天老师的表情超级好玩。” 
  [超野]特别厉害。例如:“有没有看见过那个人灌篮?超野的。” 
  [狂]发狂似的。例如:“狂背单词。” 
  [乱有趣]亦有“乱好玩”“乱野蛮”,指特别吸引人,常用于刚上大学的学生口中。 
  [贼好]非常好,好到极致的情形。例如:“她这次考得贼好。” 
  [爽]意指痛快。例如:“我真想到网吧里去爽一把。” 
  3.新兴语言 
  这类语言主要是指常用于网络聊天的语言,一般通过谐音、谐义,或是英文字母的缩写形式来实现。例如: 
  [530、520、584]我想你,我爱你,我发誓; 
  [2589]爱我别走; 
  [3166]再见(源自日文); 
  [1314]一生一世; 
  [13+2]订餐简语,13号快餐再加一份煎蛋; 
  [286]反应慢,落伍了; 
  [886]拜拜了; 
  [CBA]酷毙了; 
  [PMP]拍马屁; 
  [IN]很正点; 
  [HOT]超辣。 
  4.巧用隐喻 
  [煲电话粥]形容打电话时间很长。例如:“我们不常见面,但常常煲电话粥。” 
  [变态]言谈举止怪异,与一般人不一样。例如:“我脾气暴躁,宿舍里人说我最近有点变态。” 
  [吃错药了]弄错、搞错。例如:“他简直吃错药了,那种人是好惹的?” 
  [豆腐撞死]表示无能到极点。例如:“真恨不得买块豆腐撞死。” 
  [网虫]指对上网特别着迷的人。例如:“我们宿舍个个是网虫。” 
  [围炉]即打群架; 
  [洗胃]喝饮料; 
  [洗耳朵]听音乐; 
  [跌股]没面子; 
  [老板]大学生给研究生导师、系主任、校长等的代号; 
  [领班] 班主任的代号; 
  [主管]班长的代号; 
  [恐龙]很丑的女人; 
  [楼主]发帖子的人; 
  [闪]离开; 
  [踢一脚]跟贴 ; 
  [晕倒]无法理喻到了极点; 
  [菜鸟]表示什么都不懂 。 
  二、校园流行语的产生机制 
  隐语的产生和传播往往经历这么一个过程:起先往往是几个富有命名创意的语言“精英”,某一天突发灵感,用一种别致的名称去指称一种事物或现象,渐渐地他们周围的哥们儿、姐们儿也用上了,于是就在一个寝室或一个班级的范围里流通,或者在更大地域的特定群体中流通,成为“某某群体隐语”,校园隐语也不过如此。 
  1.社会原因 
  (1)大众传媒潜移默化的影响 
  现在的学生接受信息的途径相当广泛,网络、影视、书刊等大众传媒都为隐语的产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例如被学生视为偶像的影视明星、时尚人物都是操用流行语的高手,而这些渠道的信息远比父母、老师的说教要有趣得多、生动得多,因此他们更易于接受。有的来源于电影、电视、广播、报纸、广告和文学作品等大众传媒。如来自《大话西游》的若干经典话语,“痛并快乐”“无知者无畏”“我问故我在”“今天你雅狐了吗”“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闪亮登场”是广告用语,“你以为你是谁”“玩的就是心跳”“我是AA我怕谁”则来自报刊小说。  
  (2)网络用语风行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学生网上交流的增多,网络词汇大量涌入青少年的口语及书面语中,并向社会各个层面迅速渗透,使用的领域渐趋广泛,成为许多人生活的一部分,这种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前面所提到的“新兴语言”即数字语言、字母语言,几乎全部都是网络词汇的聊天语言。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