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课文的钥匙——谈阅读教学的切入方法
作者:陈国胜(遂平县第一高级中学) 时间:2007/8/30 7:21:48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912
如何照准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呢?笔者认为要因文而异,一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一 讲解背景
背景即文章写作的时代和社会环境。很多文章由于年代久远,文中社会生活与现实生活有很大差异,学生对文中人物思想行为感到非常陌生,甚至感到不可思议。因此,教学这类文章的最佳切入方法是讲解背景。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感,快速进入课文。
笔者教《祝福》一文时,学生不明白:祥林嫂为什么拼死不改嫁?改嫁后为什么还叫祥林嫂?改嫁后鲁四老爷为什么不让祥林嫂参与祝福?祥林嫂怎么会拿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工钱去庙里捐门槛?于是,我想学生深入细致地讲了当时的背景。如封建社会的贞节,“君的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秩序,妇女“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的“三从”,封建社会对祖先的崇拜等,使学生对祥林嫂、鲁四及周围的人的思想行为的根源有了清楚地了解,水到渠成的进入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而读懂了人物形象,读懂了文章的反封建主题。
二 分析标题
一篇文章首先和读者见面的是标题。好的标题形象鲜明,引人入胜,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起阅读欲望。有的标题直接点明中心,或暗示文章主旨,有的标题显示文章所写内容范围,,有的标题提示文章结构层次。讲读这些课文,可以根据教学任务从标题切入。
例如教读《荷花淀》就可以通过分析标题进入对课文的学习,可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1.点明故事的发生地。荷花淀是故事展开的主要场景,也是人物活动的中心环境,使小说有明显的地域色彩。2.富含多层寓意:荷花淀是白洋淀军民保家卫国、驱逐侵略者的福地;是正义与邪恶较量的场所;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净土;荷花淀是美丽的,战争却是残酷的,为捍卫美而进行的斗争同样是壮烈的、可歌可泣的。3.体现诗意柔美的艺术境界。荷花淀是小说中诗化的战争空间,祥和安宁冲淡了血腥厮杀,物我(荷花与妇女)相映成趣,显示出作者细腻柔婉的创作风格。4.引申思考:(1)试用与小说内容相关的词句替换标题,进一步体会作者命题的妙处;(2)以小说标题命名一个小说流派,足见其内涵的丰厚。结合标题,想一想你眼中的“荷花淀派”小说应有哪些特质?标题中显示出来的诗境美 主题美极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课堂各项学习活动。
再如教读《故都的秋》,也可以从标题入手组织学生研究课文:标题是个什么短语?他告诉我们文章主要写什么?从那些方面写的?这样单刀直入,从标题入手,抓住关键快速进入课文,很容易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三 理清课文结构
结构即文章内部组织构造,是作者的行文思路,是作者独特构思的直接体现。同样的写作对象、写作材料,不同作者写会有各具特色的结构。从课文结构切入阅读教学,可以迅速整体把握全文,有利于学生宏观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由整体到局部快速理解课文。
例如教读《纪念刘和珍君》可以从结构上突破。课文先写了写作缘起,即为什么写这篇文章;然后,记叙刘和珍生平事迹和遇害经过;最后,再叙事的基础上深入一步总结三仪八惨案的教训,指出这一惨案对于将来的意义。把握结构可以用列提纲的方式进行。从结构进入可以学生较快的了解文章内容,了解社会现实,了解写作目的。
不同文体往往有不同的结构特点。如议论文章常按照“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样”的顺序,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顺序安排结构。议论文教学可以依据此特点指导学生分层次,列纲要。
四 寻找线索
线索是把文章材料联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脉络。线索有多种,有的以时间为线索,如《廉颇蔺相如列传》;有的以地点为线索,如《归去来兮辞》;有的以具有特定意义的事物为线索,《泪珠与珍珠》。教读这类文章可以抓住线索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入理。
如学习《剃光头发微》,可以先让学生速读课文,找出贯穿文章的线索—— “剃光头”现象然后顺此线索细心阅读,品味,从而迅速理解作者的讽刺社会上滥用权利现象的写作意图。
五 概括情节
情节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部分,有的前面有序幕,后面又尾声,这几部分组成了完整的故事情节。有一些叙事性文章情节完整、曲折、生动,教学时可以从情节入手。
例如教《孔雀东南飞》就可以指导学生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给课文分段,写出纲要,快速把握课文。
六 讨论形象
形象指写入文章中作为抒情议理载体的事物。形象可以是人,如小说、传记中的形象;可以是物,如写景抒情及托物言志的诗歌、散文。这类文章的阅读教学可以以分析形象为切入点,精心设计有启发性的问题,容易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例如教读《装在套子里的人》一课,可以从小说中心人物别里科夫入手。学生读完课文就可以涉及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装在套子里的人是谁?他在生活、思想方面有哪些套子?他为什么把自己装在套子理?引导学生把握人物形象。最后还可以以“别里科夫死了社会现状会不会改变”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现实。用此法学习这类文效率高效果好。
七 抓关键性词句
每篇文章都有关键性词句,如总领句、总结句、中心句、过渡句等。抓住了这些关键局就抓住了文章的纲,找到了解读文章的法门。从关键词句入手教读文章,提纲挈领,开门见山。
《故都的秋》一课, “故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是文章的文眼。“清”“静”“悲凉”是孤独北平的秋天在作家意念上的总投影,它构成了文章的基调和底色。学习此文可以紧扣“清”“静”“悲凉”进行:让学生阅读思考故都的秋这些特点体现在何处?作者选取那些有鲜明特征的景物表现内心的感受?作者写南方的秋天目的何在?紧扣关键词句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快速披文入情,理清思路,品味带有地方色彩和作者主观色彩的秋景。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阅读教学的切入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今列述管见望同仁不吝赐教。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