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生写作中的积累
作者:魏 华| 时间:2004/10/29 12:53:30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173
语文教学,说起来很简单,听说读写,其实很难,有很多玟老师常说:语文越来越难教,都有点不会教语文了。也有一些老教师说教语文其实很简单,无非是教会学生读书作文而已。叶圣陶老先生一语中的:“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物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教会学生能读会写,这应该是我们语文老师的教学重点。通过三年多的语文教学,我并未完全掌握中学语文的教法,只是对于作文训练有一点感悟,那么我就来谈一下中学生写作中的积累。
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讲,学语文是最头疼的,而写作文又是更头痛的。我们对于中学生的要求,能写记叙文,简单的说明文、议论文和一般应用文,做到思想感情真实、健康,内容具体,中心明确,条理清楚,文字通顺,不写错别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格式正确,书写规范、工整,并初步养成了修改文章的习惯。我想能达到这些基本要求就具备了基本的中学生的写作能力。可是很多的学生说起来头头是道,可是一提写作文,就不知该如何下笔。怎么写,写什么是学生最大的难题。尤其是写什么,也就是所说的内容、题材,写以前的事觉得太幼稚,写现在又没有阅历、没有经历,觉得太枯燥,写记叙文怕写得不感人,写说明文脑子里没实物,写散文又怕文笔不好,写议论文又不知道多少实例,于是一提到写作文就挠头皮。
我想最主要的是学生因为不能适当调节自己的学习方法,有人认为语文不用学,只要考前临时抱抱佛脚就可以了,有人认为语文学了收效太慢,提分不多,只要能及格,不拖后腿就可以了,所以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学语文都只是跟着老师学一点,很少自己去主动学,主动积累,更不要说课外再花功夫了,如果在课堂上又不能积累点,那么一提作文也只能是一无所知了。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首先要改变以往的错误观念,不能忽视语文学科,要想写出好作文必须要下功夫,花时间。其次就是要会积累,学好语文、写好作文是个慢功夫,急不得,只有在一定量的积累上才会有质的收效。
那么提到积累我想主要有三方面:首先,是课堂积累,也就是一种被动的积累。在我教学的过程中,我就告诉学生要注意课堂上的积累,尤其是听老师讲和自己说。每次上课前我都让一位同学准备一个小故事,内容不限,不管是古代的,现代的,笑话或者寓言,亲身经历的或者听说、看到的,然后请同学发表自己的看法,可以谈自己的感受、体会、启示等等,还可能从不同的角度来谈,不管是正面的、反面的,褒的、贬的,我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没有真正的对与错,就看谁说得有理。同时要听老师所说的一些知识,比较重要的一定要记下来,不能听过就算过。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俗话说,好脑子不如一支烂笔头。当然这对老师的要求也就很高了。做为语文老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积累,让学生听课能够耳目一新,且能时时接受到新的信息,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其次,是课外积累,也就是一种主动积累。中学生作文的素材大多数要靠自己的平时的积累。我建议学生定期摘抄一定的名言名语、优秀作文、好的句段,每天抽时间读一些名篇名作,尤其是一些中外名著,而且最好能经常把一些精典的词句熟读成诵。另外,中国的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就是诗词,我每周给学生讲解一首诗或词,让学生理解并能熟读能背诵。不仅要读,课外平时的积累还离不开写。我告诉学生,写的不好没有关系,只要自己肯写,愿意动笔,写出自己的真实情感,而且多想多思考多练,及时把自己的所想所感记下来,至少每星期要练一次。在练笔的时候,不要想太多的是否符合老师所讲的作文的格式。在自己能提笔就能文思如泉涌时再注意作文的技巧。
另外,就是综合积累。在中学生中偏科现象是比较严重的。我们说文理不分家,各门学科都是相通的,不能单纯地去学习哪一门学科。要善于联想、联系,在学其它学科的时候,也要注意语文写作中基本常识的运用,词语的推敲,语句的组织等等。而在写作中如果能更好地把其它学科的精华表达得更加完善,就能真正做到文理不分。否则有同学文笔很好,可是在涉及其它学科的知识因为理解不透表达不好,那么写作的好也表现不出,如果文笔不是很好,但却把道理科题目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得清清楚楚也未尝不可。
总之,对于中学生的写作,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应该注意平时的长期的综合的材料积累。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