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2006年十大文化现象

作者:佚名  时间:2007/9/7 21:29:52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039
  (一)娱乐选秀      恶搞与价值颠覆
  2006年以对电影《无极》恶搞的视频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开始,引发了恶搞的狂潮:一会儿是“四大名著遭恶搞”,一会儿是“伟大诗人屈原被恶搞”,一会儿是“古代诗歌遭恶搞”,一会儿是“孔子遭恶搞”,一会是“金庸小说遭恶搞”…… 年末,张艺谋大片《满城尽带黄金甲》也没有逃脱被恶搞的命运,《北漂族的无房生活》更成为2006年的终极恶搞。“恶搞”已充满了人们的视听空间。
  权威、主流价值观无一例外地在网络空间中被“戏侮”、被解构和反讽,这就是所谓的恶搞,实际上是一种颠覆文化,嘲弄和怀疑一切的决定论。它引起了人们的焦虑和警惕。由恶搞引发的网络论战从博客蔓延到网络再扩散到传统媒体,对传统的传播方式和话语权也是一种颠覆。但在颠覆中也有建构,造成文化破碎的同时也酝酿着重生的机缘。
  (二)学术明星与学术市场化
  不知是央视的《百家讲坛》成就了易中天,还是易中天成就了《百家讲坛》,总之《易中天品〈三国〉》在2006年年初就已红遍大江南北。随着阎崇年正说清朝十二帝、于丹讲《论语》等专家在电视节目中讲历史、讲文学、讲伦理,“学术明星”终于浮出水面,并得到群众的广泛追捧。
  有赞成者认为,易中天们的走红使学者在从深居书斋到电视明星转变的过程中,完成了传授方式的革命。电视讲座因此成为一种新的阅读方式和传播方式,是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结合的胜利。反对者则认为,“学术明星”将历史娱乐化、庸俗化,是严谨的学术被戏说、被商业化,学者被拖入了过度市场化的旋涡,成了为金钱而工作的“商儒”。
  “大学早已经不是象牙塔,书生也因社会的需要成为大众的先生。这是一个资讯爆炸和知识饥渴奇怪混合的时代。”上海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于海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因为方便获得资讯,反倒造成“线性阅读”的匮乏,所以以讲授书本线性知识为能事的学者,借助方便的资讯手段如电视,竟然激发起大众“读书”的热情,正反映了广泛的知识饥渴及其曲线的满足。央视《百家讲坛》改成《百姓书场》也许更为名实相符。
  于海认为,易中天早已不是深居书斋的学者,他先前的一系列著作都是面向普通读者的通俗文史读物,他的确通过电视成为明星,但要说“传授方式革命”云云,显然是夸大其辞。电视讲座并非从易中天始,别的教授(或先前的大多数学者)在同一个论坛未能掀起热浪,说明不是电视成全了易,而是易成全了电视,确切说是易创造了“电视书场”,加上他的教授身份,这才是新的阅读和传播。
  易中天是以教授之尊,借助的是“威加海内兮”的堂堂央视讲坛,干的是充满时尚元素和机锋的说书人的事,说的是“新三国唱本”。所以,既不是精英文化大众化,也挨不上“严肃学术商业化”。
  对于一些正规的历史学家对易中天不屑一顾,认为其曲解历史误导群众,于海表示,正规的历史学家不屑一顾,属于正常反应,因为要做易的角色,他们既不能也,也不为也。至于易的工作会否曲解历史误导青年,要看针对那一类青年讲。如果是听了易而立志走入学术的,易无力误导;如果只是对文史有兴趣或为了教养来听听,史实的出入实在无关紧要。
  易只是得到大众的青睐,来自“雅”的方面几乎异口同声地不屑,他并非以学术而是以趣味化文史而明星化的。大众文化确有娱乐化庸俗化的倾向和力量,易的说书不乏娱乐因子,但他有创意:即使文史趣味化、通俗化。至于卖点和噱头,正说与戏说,若是与学术无关,那有何妨?人们盯着易的教授身份,都拿学术说事,所以愤愤不平者有之,忧心如焚者有之。但我们若不拿这些说事,岂不更能如实肯定易的贡献?
  “事实上,真正的学术难以市场化,不便市场化。”于海指出,学术一旦市场化,就是通俗的知识,而非学术。想追求学术或以学术为业余兴趣的,可以径直阅读学术书籍;大众需要的是知识,而非学术。当然需要的是可靠的知识,所以,要将学术转变为大众需要且容易接受的知识,并非人人可以胜任的工作,这种能力,除了学术,更需要一些特别的本领。
  (三)中医存废之争与科学精神
  2006年10月以来,一场中医存废之争从网上蔓延至主流话语界,愈演愈烈。是年2月,中南大学张功耀教授在某专业网站发表《告别中医中药》一文,后不断被其他网站转载,引发了一场中医存废之争的大论战。10月7日,张功耀网上征集签名,提出鉴于中医的“不科学性”和安全无保障,号召大家让中医退出国家医疗体制。
  对此,卫生部公开表示“坚决反对这样的言论和做法”,并认为取消中医是“无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闻发言人则称中医“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取消中医者“没有资格以科学的代言人自居”;而数百位全国中医院院长群情激愤,表示取消中医的主张“注定要失败”。
  完全否定中医,不切合实际;过分夸大中医,缺乏充分理由。中医关乎民生,对中医存废的思考更需要对科学精神的追索。科学精神不仅是实验、共性、量化的严谨,而且是对经验、个性和未知的包容。即使在基因图谱全部完成之后,人类对自身的认知依然是肤浅的。越来越多的所谓“疑难杂症”,恰恰说明人类还“幼稚”。而中医却对不少“疑难杂症”的个案发挥了疗效,虽然对病情给出的结论是“模糊”的、难以量化。
  这里的道理是高深还是粗陋,我们在中医学方面投入了多少研究的力量?中医的作用与争论一起会继续存在,而中医的思想方法可能会在世界范围内有越来越大的影响。
  (四)博客“出”新闻与信息开放
  如果说2005年是中国博客大众化的“元年”,那么在2006年,明星、大众、专家、官员等,你方唱罢我登场,奏出一支“多声部”的博客奏鸣曲,博客成为一种文化新生态。
  据中国互联网协会的调查显示,截至2006年8月底,我国博客作者规模已达1750万,其中活跃作者(平均每个月更新一次以上)接近770万。而中文搜索引擎百度的报告也显示,截至11月3日,全球范围内,平均每个中文博客用户拥有约2.6个博客。随便翻翻报纸,就会发现这一年来的新闻竟大量出自博客!
  先有相声演员郭德纲与汪洋欲对簿公堂,后有“80后”作家韩寒与评论家白烨的论战。下半年,有“大学教授是否真的很穷”、“孔子不如章子怡”的喧哗,有体育解说员黄健翔与某报记者的“对战”,有社会学家李银河与众多网民的争论……名人博客仿佛成了网民“搬弄是非”、制造“花边新闻”的新天地。
  大众博客则以《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春运帝国》等恶搞作品为代表引得波澜四起,报纸追踪报道。以“国学圈”为代表的各种文化教育群体博客异军突起,更是提供和传播着海量的信息甚至是新闻。
  与此同时,政府机构也因势利导,要使博客成为政务公开、宣传形象的重要窗口。截至2006年12月4日,由河北省公安厅新闻中心开办的政府博客“中国第一公安博客”,点击总量已过千万。代表一个单位、机构或部分人群的群体博客,正朝着虚拟社区的“议事厅”、“公告栏”或“大讲堂”迈进,更加重量级的有价值的信息正泉涌而出。而“网络博客实名制”的监管措施也在酝酿。
  博客已成为一个最开放的信息传播平台,群体博客更是将博客的交流与传播效应进行集中性的扩散,封闭信息越来越难。
  (五)孔子标准像与精神导师
  2006年流行为中国古代圣贤、英雄塑造标准像。中国孔子基金会向全球正式发布了孔子标准像,山东惠民县揭幕了孙武标准像,山西解州宣称他们即将制作关羽标准像,辽阳曹雪芹纪念也要推出曹雪芹标准像。这些已经确立和正待确立的标准像,遭到一些专家和网民的反对。曹雪芹标准像就因为被指炒作赚钱而被撤消。从2006年1月中国孔子基金会发起制订孔子标准像,6月向全球发布孔子标准像初稿以来,此举引起了不少争议。一些学者认为,发布标准像缺乏历史依据;还有人认为,这一活动是出于商业目的。《环球时报》8月7日刊发《别把孔子当中国代言人》一文,认为孔子不能代表历史和当前的中华文化。另一派观点则认为,谁能否认孔子及其思想道德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一言一行呢?在西方人的眼里,孔子就是中国的代表,是中国代言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才是中国文化的“本”。
  是这些“圣人”需要标准像,还是太缺钱的中国人需要精神的导师?是把“圣人”也当作实现商业目的的工具,还是现代文化的迷失需要“有形”的“榜样”的力量和精神寄托。
  (六)中国作家富豪榜与文学商品化
  2006年12月初,一张“中国作家富豪榜”的公布,引起广泛关注。余秋雨、二月河和韩寒分别以1400万、1200万和950万元位列“富豪榜”前三甲。制榜单者称,他们的目的不在于标榜作家之间的差距,而是试图真实展现中国作家的生存现状。
  在有人欢呼让中国“文豪”来得更猛烈些的同时,“文丐”的生存状况也不容忽视——先锋作家洪峰上街挂牌乞讨,一位湖南作家主动向媒体爆料,自称因生活所迫,愿意被富婆包养。诚如美国作家福克纳所说,“对一个写作者而言,太穷和太富,都不太妙。”
  然而对“中国作家富豪榜”的批评也很猛烈——
  “有些根本不配称为作家,只不过是一群卖字的人而已。”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