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的名句识记
作者:佚名 时间:2007/9/11 16:36:11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6933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史记•张仪列传)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记•李将军传)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史记•太史公自序)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史记•高祖本纪)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史记•留侯世家)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史记•报任安书)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史记•淮阴侯 列传)
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功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项王见秦宫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於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
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庄王曰:“三年不蜚,蜚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举退矣,吾知之矣。”
范蠡遂去,自齐遗大夫种书曰:“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
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雠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
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史记•项羽本记》)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史记•项羽本记》)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世家》)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非冲天——《史记•滑稽列传》
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乌江亭》)
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也。
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
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
蒙首恶之名。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
1禹为人敏给克勤;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亹亹穆穆,为纲为纪。
2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3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
4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
河渠书
1九川既疏,九泽既洒,诸夏艾安,功施于三代。
2甚哉,水之为利害也!余从负薪塞宣房,悲瓠子之诗而作河渠书
六国年表
或曰“东方物所始生,西方物之成孰”。夫作事者必於东南,收功实者常於西北。
高祖本纪
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3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
李将军列传
孔子世家
1聪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
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2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3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
太史公自序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题乌江项王庙》)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绝句》)
鲁周公世家
: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
曹操《短歌行》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论语•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公冶长》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述而》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论语•子罕》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为政》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孔子世家》
不愤不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弗复也。
《孔子世家》
《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
《管仲列传》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
《屈原列传》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屈原列传》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原列传》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屈原列传》
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