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埋下善良的种子

作者:温岭市温西中学 孙希凤  时间:2007/9/15 8:45:02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876
  何谓“善良”,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心地纯洁,没有恶意”。善良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教育孩子以善良之心看待社会与人生。应当说,善良教育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课,它希冀着人生美好的未来,应该是一生追求的道德规范。古语中也有“人之处,性本善”。那么人心真的是如此之善吗?当看到报纸媒体经常出现的花季少年自杀等一幕幕血淋淋的情景时,我们在唏嘘感叹的同时,又不得不反思,他们“善良”吗?那么如何进行善良教育呢?下面摘录笔者的一点感想及做法:
  一对动物的爱
  “动物世界”拍摄者金沃尔哈特说:“所有动物都有它们的尊严,如果我们能得到动物的理解和喜爱,那将是我们人类的荣誉。”
  如何得到动物的理解和喜爱,很简单,关心它,爱护它。然而,人与人是那样的不同,对于通常被称为人类的朋友的动物,有人深爱,有人施害。残害动物事件仍不断发生,特别是当一名大学生竟用硫酸泼向黑熊,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一大缺失。好在这几年,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善待动物就是善待我们人类自己,以七年纪下册为例就增加了动物单元。于是在学完之后,笔者又让学生广泛收集有关动物文章,在班级形成阅读高潮,让学生比较、讨论人与动物间的关系?人与动物应如何相处?最后形成文章,选取优秀文章张贴板报处并评出奖次,鼓励那些充满爱意的小作者,相反,那些有虐待动物心理的学生则受到批评教育(因为小时以虐待动物为乐的孩子,长大了往往更具有暴力倾向),让学生认识到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
  二对弱者的同情
  在我们本应纯洁的校园里,班级里也会出现“恃强凌弱”的“小霸王”,对这类学生德国校方的态度非常鲜明,凡经2次记过仍不思悔改的,果断予以开除,接着由“不良少年管教部门”管教。
  剖析产生暴力的原因,影视节目上频频出现的暴力镜头及暴力游戏起了相当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教师及家长应积极引导孩子以批判的眼光对待,并尽可能远离。
  唾弃暴力的同时,让学生同情弱小,同情弱势群体,对学生来说帮助弱者最为简单可行,于是学习《曼哈顿街头夜景》《盲孩子》等文章时,我找来了《高贵的施舍》等文章,并让学生阅读让学生谈生活中还有哪些弱者,应如何对待,并以弱者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检讨自己对弱者的言行,并鼓励学生帮助校内的残疾学生,帮助班内学习落后的弱者学生明白:同情弱者更是美好心灵的体验。我想:如果全社会都能同情弱者,关爱弱者,那么孩子帮助盲人老人过马路车上让座就会蔚然爱人成风,为有残疾同学排忧解难也就不是什么新鲜事,我们的社会也会多一份礼让,多一份和谐。
  三对他人的宽容
  西晋文学家潘岳在《西征赋》中写道:乾坤以有亲可久,君子以厚德载物。人生在世,要学会宽容,宽容别人,其实就是宽容自己。
  现在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是独生子从小到大,不顾及别人的感受,于是出现了杀母事件等等。要想处理好人际关系,必须让他们养成换位思维的习惯,坦诚相待,宽容厚道,学会理解他人关爱他人.所谓换位思维就是俗话所说的“换成你试试看”“将心比心”。笔者在教学中常常采用此种方法,效果较好,例如在学习《小抄写员》,讲到叙利奥为了帮父亲多挣几角钱,连续数日半夜偷偷爬起帮父亲抄写,以致白天做功课打瞌睡成绩下降,而招致父亲责骂时,我来了个换位思考:假如你是叙利奥,你还会帮父亲抄写吗?你将会怎么做?学习《斑羚飞渡》,讲到小斑羚将要借助老斑羚跳跃悬崖时,假如你是小斑羚你会怎么想?成功跳跃后,你会对老斑羚说什么?你会对人类说什么?多引导学生站在他人的立场去思考,就会体谅他人、理解他人、宽容他人。
  懂得宽容的人,必不会与他人因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必不会挖空心思报复他人,也必是一个心地纯洁善良的人。
  愿所有的学生都有一颗善良之心,让善良永驻人间。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