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文学名著的“读”?“看”?

作者:付永东  时间:2007/9/15 15:06:42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587
    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高中生须读一定数量的文学名著,而整个社会对文学名著的冷落已有目共睹,于今丝毫不值得大惊小怪。围炉而读,拥衾而读,品茗而读已成为读书人遥远而温馨的回忆。怎么办?还是看呗。看文字的大部头,当然不是。谁还有闲心和耐心逐字逐句地读,那就看电影吧——名著改编的影视。一部名著改编的电影,不到两个小时就放完了,要是读的话,非得一两天或更长不可。在一切都是“提速”的年代,“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需要学的东西浩如烟海且不断增加,新奇的诱惑又在不停地闪烁。谁还愿意沉心静气,枯坐案前,一页一页地啃,细嚼慢咽地品,闭目暇思地想,那太奢侈,也太“落伍”了,他们只是图个轻松,知道个子丑寅卯就行,没工夫玩那些深沉和高雅。 
  然而面对文字和画面,读和看的究竟有无差别?小说作为语言艺术体现了语言文字的神奇魅力,凡是人类思维、情感和感觉能抵达的地方,优秀作家的语言就能达到,由此形成了文学文本的深邃、细腻、复杂,《红楼梦》中黛玉临终时的一句“宝玉你好……”,给我们留下了无尽地遐想。作者通过感悟、思考和想象,让“眼中之竹”经“胸中之竹”变成“手中之竹”,给读者提供的是抽象、空灵的语言符码,读者在鉴赏的过程中以文学符号作为媒介,化空灵为实在,变抽象为具象,使枯死为鲜活,“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二度创作后的艺术形象更能令人陶醉和留恋忘返。而影视的再现性既因形象的可视性而显其长,又因固定的图象化而显其短,它不能将文字描绘的细节尽数变成荧屏上的画面,它变幻不停的画面,也不容得观众驻足玩味,且导演预设的观众接受程度、幅度和速度是不“照顾”某个观众的,按部就班地“放”下去,即它有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话语垄断和叙述粗暴现象。 
  名著改编成影视,一般而言是将空间的定格化,故成功者少。最糟糕的要数对《雷雨》的改编,那简直是胡编乱改,甚至是无中生有。原作中周朴园令繁漪喝药那场戏是“经典中的经典”,周朴园的专制、伪善,繁漪的倔强、屈辱,周萍的痛苦、无奈,周冲的天真、无邪,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在电视剧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慈爱的丈夫如何耐心地说服任性的妻子喝下药,然后二人相对一笑。还有在屏幕上频频出现周萍与繁漪千篇一律的默默相视,暗送秋波,含情默默,简直就是无稽之谈!这样以来严肃的社会批判、激烈的命运冲突瞬间就化为传统的儿女私情和媚俗的红杏出墙。 
  鉴于此,我“看”名著一直心有余悸,生怕倒了胃口,玷污了心中高贵美好的意象。惟有对钱钟书的《围城》改编的电视剧刮目相看。我想思忖个中的原委。从作者看,钱钟书本为学者,长于思辩,短于叙事,书中那些奇妙的比喻、深刻的议论和准确入微的心理描写,因原著语言的典雅和高度的“钱氏化”,理解起来时有“间隔”感,加之小说又无生动曲折、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故读的时候“期待心理”不是很强烈。而电视剧恰好弥补原著之短,扬自己的声画一体之长,在阅读时那些“不快”,要么通过演员传神的表演技巧传达出来,要么通过画外音的旁白方式解说出来加上镜头运用,音响烘托,场面调度一类的蒙太奇手法,将钱钟书特有的洒脱、智慧、幽默和深刻的风格悉数展示。加之,陈道明、英达、吕丽萍明星的表演更是炉火纯青,挥洒自如。 
  读名著,看名著,实无高下之分,面对现代传媒的铺天盖地,我们大可不必采取“鸵鸟政策”,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但求能传达出名著的原汁原味则行。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