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干气魄,独树高标——从《西塞山怀古》看刘禹锡的怀古诗
作者:江苏省海安县西场中学 吉传琴 印文权 时间:2007/9/23 20:49:53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4719
虚实统一,借古讽今。诗人善于选择典型的历史事件来表达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虚实结合,以古喻今,具有跨越时空的穿透力。和西塞山相关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很多,《西塞山怀古》独选王濬一事,因为王濬纵横数千里,直取石头城,可以说是西晋伐吴战争中的风流人物,写他既能突出兴亡的主题,也能增加诗歌的传奇色彩,更重要的是王濬伐吴是从四川到金陵,而刘禹锡调任也是从四川到金陵附近,两人行进路线相似,但两人境遇恰好相反,王濬成就了一代伟业,刘禹锡则长期贬官在边远州郡。当然面临着中唐藩镇纷争的现实,赴任途中的诗人描写王濬旧事,并不是赞颂其雄才大略,而是要说明即便如王濬英雄一世,也摆脱不了物是人非、灰飞烟灭的命运。刘禹锡在诗末对有野心的军阀提出了严正警告,强调了历史的大流永远是“大一统”,民心所向,绝不会以割据者的意志为转移,想要分裂国家,发动战争,最终也不过就是徒让后人“伤”的“往事”而已。
描写传神,对比强烈。诗人善于让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接目摇心的具体形象,使诗句具有无限情韵,发人深思,引人遐想。《西塞山怀古》开头“王濬楼船下益州中”中“下”字的使用,愈显出王濬军队顺江东下的气势磅礴、势不可挡;“金陵王气黯然收”用“收”字则反衬出东吴孙皓政权无力反抗,失败之快。“黯然”一词,本来是指人的神情,这里借以描述在王濬楼船的攻击下,群龙无首、惊慌失措的情形,生动传神地写出孙皓政权王气已尽,兵败山倒的颓势。这两句,一写胜利者,一写失败者,寥寥数字却对比强烈,当年战争的激烈场面如在眼前。面对历史陈迹,想想自己的人生处境,诗人不禁感慨万千。第三联在“几回”和“依旧”的对比中,写出世事沧桑,而山河依旧,历史的变迁并不能让山河改变。尾联更以“四海为家”反衬出“故垒”的荒凉,寄寓了作者批判现实的重大意义,表达了作者渴望国家和平统一的愿望。
情景交融,含蓄蕴藉。诗人虽是借古人之酒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却不露痕迹,就是因为寻常的景物中都凝结着诗人的主观情思,寄托自己悲凉沉重的人生感慨。煞费苦心的“千寻铁锁”也不能挽回败局,长长的铁链极不情愿地沉入到江底,投降的白旗却寂静冷清地挂在石头城头上。诗人只用两个场面就把一个既具有天然的地理优势,又拥有强大的防御工事的要津,在转眼间就化为乌有写出,表面上没有观点,但诗人自己的向背已寄寓其中,这正如诗人另一首怀古诗《金陵怀古》所说:“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民心所背,任何“天堑”都会是“得民心者”的通途。“人世几回伤往事”或许并不仅仅指王濬进攻东吴的事,金陵若干的朝代的兴亡交替都让后人浩叹,升起伤怀之感,西塞山是“山形依旧枕寒流”,金陵古城同样只能是“潮打空城寂寞回”,哪怕它依然“山围故国周遭在”(刘禹锡《石头城》)。再把目光移到眼前的景色上来:往日的军事堡垒已经成为了残破荒凉的遗迹,深深的芦荻在秋风当中发出瑟瑟的声音。壮阔的背景中更掺杂着悲凉的意味,伤感的诗情,启迪着读者去思索和回味,国家统一是人心所向,历史上的分割局面还能重演吗?这样写使得全诗在纵论千古的豪放中回荡出一股感人至深的沉郁之气,更深沉含蓄,贴切自然。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