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之死》和《歌德谈话录》比较阅读

作者:叶如盛  时间:2007/9/29 9:36:50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968
  【导读】
  古今中外的伟大人物给人类留下了数不尽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今天,当我们享受这些财富时,自然想了解他们的生平事迹,想知道他们是怎样创造这些业绩的。苏格拉底是卓越的思想家,歌德是伟大的作家。他们所从事的事业虽然不同,但都为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精魂——深刻的思想、顽强的精神、伟大的人格、高尚的灵魂感天动地,引领着世人。柏拉图的《苏格拉底之死》和爱克曼的《歌德谈话录》都是人物传记,使用的都是对话体,主要通过人物的交谈来记述事件的过程,展示人物的形象,塑造人物的性格,触摸人物的心跳,领略伟人的风采与智慧。《苏格拉底之死》描绘的是苏格拉底就义的当日,与其门徒就正义、死亡和灵魂不朽进行的讨论,以及他服毒致死的过程。《歌德谈话录》记录的是歌德与爱克曼的一次谈话,在谈话中歌德表明了他对艺术鉴赏和创作经验的卓越见解。光阴荏苒,伟人已逝,但是他们留下的思想光辉却永远闪耀在我们的心中。柏拉图的对话录平易、流畅,富有戏剧性,一扫先前哲学论述的艰涩,别开生面。爱克曼记述的语言精练,言简意赅又充满哲理,给人留下不尽的思考。下面就让我们以一个探究者的身份平等地走进伟人,走进他的作品。
  歌德谈话录(节选)
  爱克曼
  接着歌德用和蔼的口吻对我说,“有一次我向演员伯考也发过这样的脾气。他拒绝扮演《华伦斯坦》中一个骑士,我就对他说‘如果你不演这个角色我就自己演。’这话果然凑效,因为他们对我都很熟识,知道我在这类问题上不会开玩笑,知道我很倔强,说话算数,会干出最疯狂的事来。”
  我就问,“当时你不当真要去演那个角色吗?”
  他说,“对,我当真要去演,而且会比伯考先生演得高明些,我对那个角色比他更了解。”
  接着我们就打开画册,看其中一些铜版刻画和素描。他说,“这样才能培养我们的鉴赏力。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靠观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养成的。所以我只让你看最好的作品,等你在最好的作品中打下牢固的基础,你就有了用它衡量其它作品的标准,估价不致于过高,而是恰如其分。我给你看的是某一类画中最好的作品,使你认识到每一类画都不应轻视,只要有一个才能很高的人在这类画中登峰造极,他的作品总是令人欣喜的。例如这幅法国画家的作品是属于‘艳情’类的,在这一类画中是一幅杰作。
  歌德把这幅画递给我,我看到很喜欢。画的是消夏别墅中一间雅致的房子,门窗都向花园敞开着,可以看到其中有些很标致的人物。”
  歌德说,“这幅画的‘艳情’意味上比得上卡尔德隆的任何作品,这类作品中最优秀的代表作你已看到了。现在你看下面这一类画怎样?”
  说这话时,他把著名的动物画家鲁斯的一些版画递给我看。画的全是羊,羊的神态是千姿百态。单调的面孔和丑陋蓬乱的毛,都画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
  歌德说,“每逢我看到这类动物,总感到有些害怕。看到他们那种局促、呆笨、张着口象在做梦的样子,我不免产生怜悯之情,害怕自己变成一只羊,并且深信画家自己也变成过羊。鲁斯仿佛渗透到这些动物的灵魂里去,分享他们的思想和情感了,所以能使他们的精神性格透过外表毛皮而逼真地显露出来,这无论如何都会使人惊赞的。由此可以看出一个才能高的艺术家如果能抓住和他本性相近的题材不放,就能创造出极好的作品。”
  我问他,“这位画家是否也画过猫、狗和虎狼,也一样惟妙惟肖吗?如果他有本领能渗透到动物灵魂里去,和动物一样思想,一样动情感,他是否以同样的真实去得理人的性格呢?”
  歌德说,“不行,你说的那些题材不属于鲁斯的领域,他只孜孜不倦地画山羊、绵羊、牛之类驯良的吃草动物。这些动物才属于他的才能驾驭的范围,他毕生都只在这方面下功夫。在这方面他画得好!他对这类动物情况的同情生来就有的,他生来就对这类的动物的心理有灵感,所以他对他们身体情况也别具慧眼。其它动物对他就不那么透体通明,所以他就既没有才能也没有意愿去画他们。”
  听到歌德这番话,使我回想起许多类似的情况,它们再度生动地浮现在我眼前。
  “一般说来,我总是先热衷于描绘我的内心世界,然后才认识到外在世界。但是我在实际生活中发现世界确实就象我原来所想象的,我就不免生厌,再也没有兴致去描绘它了。我可以说,如果我要等到我认识了世界才去描绘它,我的描绘也就失去意义了。”
  另一次他还说过,“在每个人物性格中都有一种必然性,一种承续关系,和不同的基本性格特征结合在一起,就出现某种次要特征。这一点是感性接触就能令人认识到的,但是对于某些个别的人来说,这种认识可能是天生的。我不想追究在我身上经验和天赋的东西是结合在一起。但我知道这一点:如果我和一个人谈过一刻钟的话,我在我的作品中就能让他说上两个钟头。”
  谈到拜伦,歌德说过,对于拜伦来说,世界是通体透明的,他可以凭预感去描绘。我对此提出疑问:拜伦是否能描绘一种低级的动物,因为我看到他的个性太强烈了,不会愿意去体会这种对象。歌德表示赞同,并且说,只有所写对象和作者本人的性格有某些类似,预感才可以起作用。我们一致认为预感的狭窄或宽广是与描绘者的能力高低成正比的。
  我接着说,“如果您老人家说,对于诗人,世界是生成的,您指的当然只是内心世界,而不是经验的现象世界;如果诗人也要成功地描绘出现象世界,他就必须深入研究实际生活吧?”
  歌德回答说,“那当然,你说得对。爱与恨,希望与绝望,或是把你思想的情况和情绪叫做什么其它名称,这整个领域对于诗人是天生的,他可以成功地把它描绘出来。”
  我说,“不过《浮士德》里每一行诗都带着仔细深入研究世界与生活的明确标志,读者也确信那整部诗只是最丰富的经验的结果。”
  歌德回答说,“也许是那样。不过我如果不先凭预感把世界放在内心里,我就会视而不见,而一切研究和经验都不过是于事无补了。我们周围有光也有颜色,但是我们自己的眼里如果没有光和颜色,也就看不到外面的光和颜色了。”
  【思考】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这两位进城打工的农民遭到保安人员的非法拘押和刑讯逼供,他们在被毒打后忍无可忍,不得不承认偷了商场的物品。
  B.世界上很难再找到像巴黎这样的城市:古典高雅的韵味和现代时尚的潮流完美地融为一体,既充满反差,又相得益彰。
  C. 根据犯罪嫌疑人的供述,警方决定顺藤摸瓜寻找在幕后操纵的黑手,最终全面破获了 这起产供销一条龙的制贩毒大案。
  D.虽然中国队小组赛初战告捷,但从比赛中整个球队在战术意识、进攻手段和体能上的表现来看,也只能说是差强人意。
  答案:A  忍无可忍是再也忍受不下去的意思,表现的是心理上的气愤难奈,不是指生理的痛苦无法忍受。
  2.《苏格拉底之死》和《歌德谈话录》这两篇人物伟记在写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文章都是怎样展现人物性格的?
  答案:两文最突出的特点是用人物对话的方式交待事件,刻画人物。《苏格拉底之死》中全部对话都是斐多向伊奇转述的,在转述的过程中,有不少精彩的细节描写,如对苏格拉底接过毒药时的神态、表情、动作、语言的描写,无不显现出苏格拉底在追求信念时表现出的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在《歌德谈话录》里,歌德不是神秘地躲在他创作的人物和情景的背后,而是活生生地如普通人般向人倾吐衷肠。通过歌德与爱克曼言简意赅,平易近人的谈话读者能够看到歌德对艺术鉴赏和创作经验的卓越见解。透过这些对话我们同样能看到一个观察敏锐、思想精深、不懈进取的人物形象。
  3.《苏格拉底之死》中苏格拉底怎样明示关于肉体与灵魂的念?而在《歌德谈话录》中歌德又是如何表达他对艺术鉴赏和创作经验的见解的?请具体详细分析之。
  答案:苏格拉底认为,灵魂是不死的,它在命运召唤时就会离开肉体,如果想让它有一个好的归宿,就应加强自身修炼,不理会肉体的享乐,如果你的灵魂有公正、勇敢、自由、真实等种种美德,你的灵魂就会在肉体死后有一个好的归宿。歌德认为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靠观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养成的。所以要先看最好的作品,等在最好的作品中打下牢固的基础,就有了用它衡量其它作品的标准,估价不致于过高,而是恰如其分。在谈到创作经验时,歌德认为,一个才能高的艺术家如果能抓住和他本性相近的题材不放,就能创造出极好的作品。
  4.在这两篇文章中,苏格拉底和歌德的“谈话”并不是他们的原话,《苏格拉底之死》是柏拉图的回忆录,《歌德谈话录》是爱克曼事后才整理的。两文无疑都带有作者的主观成份,作为人物传这样写行吗?
  答案:传记具有历史与文学的双重特征。既要尊重历史事实,又允许有艺术创作,否则味同嚼蜡,就失去了文学的特质,合理的艺术加工能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文章更有感染力。
  5.在你的成长经历中,谁对你影响最大?他(她)的哪件事,哪些话,与之有关的哪些幕场景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请模仿《苏格拉底之死》或《歌德谈话录》,写一篇回忆录,写写这个人。
  答案略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