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无路可走,我们必须自己开路——试谈苏教版语文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教学

作者:江苏省大丰高级中学 束长春|  时间:2004/11/1 21:29:02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697
 
那一片陌生的森林
  面对新教材,就像探险家面对一片陌生的森林,森林里有什么,走进去会看到什么(我们深信肯定有我们未曾见到的惊喜),我们在摸着石头过河。
 
新学期第一堂语文课——新瓶装陈醋
  在新教材面前已无新老教师之分,老教师似乎更需要轻装上阵,不然总会背着一个传统的沉重的包袱,裹足不前,最终远远地落在后面。
  带着几许惘然,不管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都并不轻松地上完了新教材的第一节课。说不轻松,主要是大家都感到不踏实,在不知所措中许多教师都彩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当时心里只有一个想法——先上起来再说。于是首先选择了一篇新教材中的老课文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由于是老课文,有现成的教案,好操作,对于老教师而言更是能够驾轻就熟。但新教材能这样上吗?
 
挪步向前——横向比较、课课打通
  不到一周下来,大家进行了热烈地讨论,大家都感到有这个必要。首先是去南京学习的几位教师作了汇报发言,然后大家根据自己上课中遇到的问题和疑惑进行了广泛地交流。最后大家对新教材的教学有了一个比较明晰地认识。新教材在结构上分了几个专题,在每个专题下又分了两三个模块,每个模块又包含了几篇课文。如苏教版第一册第一专题的构成:
 
  专题:向青春举杯
  模块一:吟诵青春
  课文小模块:《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致青年公民》/郭小川
           《相信未来》/食指
           《六月,我们看海去》/潘洗尘
  模块二:体悟人生
  课文小模块:《十八岁和其他》/杨子
           《我的四季》/张洁
  模块三:设计未来
  课文小模块:《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节选)》/[德]马克思
           《我的五样本》/毕淑敏
  这种新的教材框架必须理清楚并且要告诉学生。它给我们教者的启发是教新材再也不是以前的那种一篇篇地“零打碎敲”,而是注重“打包式”的整体作战——横向比较、课课打通,使每篇课文在同一专题下形成有机地联系。因此教者首先感到不适应的是备课压力空前增加,他们不能像以前那样备一课上一课了,而是一个专题的内容要一下子全备下来,并且还要思考形成一个知识链。以“向青春举杯”模块一为例(个人的思考):
 
模块一
课     文
作  者
写作时间
时间划分
作者当时的年龄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1925年
解放前
32岁
《致青年公民》
郭小川
1955年
文革前
36岁
《相信未来》
食  指
1968年
文革中
20岁
《六月,我们看海去》
潘洗尘
1983年
文革后
19岁
当代青春诗(学生完成)
 
 
 
 
 
  在这一模块的教学中,诵读训练是非常重要的。我在教《沁园春·长沙》的诵读时请一位同学起来读,读后另一位同学的评价是声音低,读得没有气势。我就立即请这位同学读了戴望舒的《雨巷》,读后旁边的同学又立即站起来说:他读得不够低。一篇课文读得声音嫌低,而另一篇又嫌不够低,说明学生对这两篇课文基本的基调是了解的。但怎么去读则还需要教者的进一步指导。对于诗歌,我们认为学生会读,也就基本上能理解了。
  对于新教材,有很长的路要走,要走出那一片森林可能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但我们不会放弃努力和探索。
 
 
 
邮政编码:224100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