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届高中必修阶段测试评价分析报告

作者:佚名  时间:2007/10/4 12:40:32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568
  本次考试试题分阅读鉴赏(76分)和表达交流(74分)两大部分,从知识考查的内容来看,分为古诗词默写与鉴赏,文言文阅读的理解与翻译,文学作品阅读与鉴赏,实用文阅读的理解与概括,语言表达与应用,写作共七个大考点。
  一、总体评价
  从这七个考点来看,试题的综合性明显增强,对学生的语文总合能力的要求更高了,相关考点的联系更加紧密,往往是把多个知识的综合在一个题目里了,如13、15等题目;阅读鉴赏题目的答题主观性、个性化加强了,如11、13、16题;更加注重体现语文的工具性,重视语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13题的(2)、15题等;从阅读文字量上看,全卷文字量达到7000多字,比05广东高考卷的5900多字多了1000多字;主观表述的题目明显增多,对学生的阅读速度、书写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这份题目的设计来看,我们认为它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特别是突出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考查,即阅读的理解力、阅读的记积率、阅读的速度。能够切实检测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也是新课程教学与考试如何结合的一个很好的尝试。
  二、成绩统计
  从本校考试成绩来看,全级(417人)最高分109分,平均分为80.1分其中100分以上8人(占全级2%),90-99分66人(占全级15.8%),80-89分162人(占全级38.8%),70-79分118人(占全级28.3%),60分以下63人(占全级15.6%),整个成绩呈现了橄榄球形的特点,既有一定的尖子生,又重点体现中等生。
  从各板块来看,大概的得分为:第“一”的(一)、(二)、(三)得分分别为4(50%)、5(41.7%)、12(60%)分;第“二”的(一)、(二)得分分别为8(44.4%)、6(33.3%)分;第“三” 得分为8(57.1%)分;第“四” 得分为37(61.7%)分。
  各小题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统计如下表:
  题号 1 2 3 4 5 6(1、2) 7 8(1、2) 9
  平均分 3.6 1.6 1.6 1.8 1.3 1.2、1.8 1.7 1.8、1.9 1.5
  优秀率 3.1 23.9 14.2 18.2 20.7 12.4 21.5 9.8 7.5
  合格率 30.2 47.8 42.1 29.5 38.6 40.5 30.1 50.2 59.9
  题号 10 11 12 13(1、2) 14 15 16 17 
  平均分 3.1 4.9 1.7 1.1、4.2 1.6 1.3 4.1 36.7 
  优秀率 7.1 9.5 8.2 3.2 30.5 2.2 14.3 4.7 
  合格率 40.8 36.8 40.5 29.4 58.9 20.8 51.2 47.9 
  以上数据为查卷老师的粗略统计,未必十分准确,优秀率为该小题选对或得到该小题80%以上分数的学生数除以参加考试的总人数,合格率为得到该小题60%以上分数的学生数除以参加考试的总人数。
  三、试卷各题的分析与评价。
  第1题虽然给了学生较多选择的余地,但都是高一内容,本学期又要应付新的教学内容,很多学生没有时间复习,老师也难以给一个复习的范围,都难以答全。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写错别字、形近字导致失分。(不知为何必修5的默写一个都没有出)
  第2题学生基本都能选对。
  第3、4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古诗词常用表现手法的理解和表述,但学生对表现手法的种类把握不牢固,即使判断对了,也难以分析具体(对手法分析没有具体化)。特别是第4题,按答案要求得列出2种手法,这与以前高考要求是不同得,题目也没有明确要求,许多学生只分析了一种手法,导致失分。
  第(三)题主要是学生的翻译做得不好,体现了学生对课内文言文翻译还没有真正过关,如对“西”“宴”“厅”“遗迹”“长号”的翻译都不够准确。第9题是一个不错的题目,把文言文的断句与标点符号的知识结合起来了。大部分学生断句是对了,但加标点是就错了,甚至有些学生把题目理解为断句了。有些老师认为“叨越”后可加“?”或“!”,但从关联词语及句意连贯停顿看,个人认为还是“,”好一些。总的来说,这一部分的题目还是比较传统的,只不过增加了一个翻译题。
  第二部分的(一)选的是小说,扩展了以往高考大阅读散文一统天下的局面,促使我们必须把眼光放大到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鉴赏上,体现了新课程丰富阅读内容的要求。出现问题比较大的是11题,许多学生审题不清,把“翠凤”等同于“鸣凤”,反映出学生没有理解或掌握小说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可能也是我们老师没有重点讲解的缘故吧。
  第二部分的(二)选的是通讯,主要考查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概括,文体特点及个人对问题应对处理能力,实践性和主观性较强,问题比较突出的是13题。这道题的(1)主要考查学生是否理解通讯采用材料的目的及作用。大多学生没有理解好题意“哪些人物”,而只是写出特卡莎西松这个人名而已。许多学生对引用材料的作用也未能全面答出,大都只是答出“真实性”这一点。对(2)的回答,大多数学生的分析都停留在“救援”层面的陈述上,没有分析具体的措施及办法,这应该跟学生的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尚浅有关。但这种题目应是未来命题的主要趋势,因为它充分体现了社会的人文性,可以更好促使学生去注意关心社会和现实,更加促使学生注意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第三部分表达交流实际上把传统的语言综合应用题和语基题结合起来了。
  大部分学生都能答好14、16题,但15题答得就不够好。从题目来看对“语言运用不当”,许多人都理解为修改病句,实际上这道题考的是语言得体的问题,学生基本上是把它理解为修改病句,个人也认为题干提问不够明确具体。16题考的更多的也是语言得体的问题,但学生也存在漫无目的的乱说一通的。一些老师认为学生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但我认为题目对学生的答案还是有一定的提示和限制的,关键是要抓住“读读课本、做做练习就行了”(没有理解学与做的关系)和“以前”( 没有理解过去与现在的不同)来说理。
  第四部分作文反映出来的问题只要有:一、学生审题不准或偏离话题比较严重,主要体现在随意的延伸话题,从而得出另外一个话题,导致离题。二、内容没能紧靠话题分析说理,而是挂挂旗号,顾左右而言它,造成中心不突出。三、没能写完全文,应该是受前面阅读的影响,以及平时积累的材料少,考试自然无从下笔。四、取材单一、低幼化,许多学生由于阅读记积率低,所以只能炒炒冷饭,大都是小学、幼儿园陈年旧事,体现现代学生认识的浅薄。五、文体不分,书写马虎,学生不是没有认清文体的区别,只是对文字的驾驭能力不够强,写着写着就走了调,最突出的就是用讲故事来代替说理,议论文和记叙文杂糅在一起;书写问题一直是学生的顽疾,主要是字体不端正、字形太小、书写潦草等等。
  四、几点意见
  1、认真研究本试题,通过讨论研究新课程的目标和要求,把教学和考试结合起来,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应用能力。
  2、加大对古诗文的阅读和积累,特别是朗诵和背诵,培养语感和材料的积累。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特别是阅读速度和阅读的记积率(材料的积累),阅读能力过关了,讲作文也就能事半功倍了,不然,就是巧妇也难为无米炊。
  3、增加课外阅读量,丰富学生课外知识、人生体验,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人生、自然等等。
  4、通过小专题的形式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如古诗词的默写、病句的修改、古诗词的鉴赏等。
  5、对写作的训练必须要求学生多读多写,以培养语感、积累材料,并掌握不同文体的语言特点,学会构思谋篇,写作时要力求胸有成竹。
  6、规范学生的书写,提高书写速度,可适当开展书法课、开展书法赛,坚持每天练字。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