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人文精神

作者:徐思明|  时间:2004/11/2 9:29:30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313
 
   在“科技天地”版面上撰写“呼唤人文精神”的言论,似有驴唇不对马嘴之嫌了。然愚却以为,呼唤人文精神正是为了推动科技之创新。
  人的精神是人特有的主观世界,具有极大的丰富性,但就其形成的根源和对人的发展影响而言,可以分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两大类型。有人通俗地比喻说,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如一枚硬币的正反面,谁也离不开谁;另有人的比喻则更形象,说科学与人文如山鹰之双翅,只有健劲者才能搏击长空、雄飞万里……
  科技创新是一种对未知事物的探索,需要科学知识,需要异想天开,需要思维方式的突变。且不说苹果落地如何引起了牛顿对万有引力的思考,就以霍金的宇宙理论来说吧,若凭常识确实很难理解,怎么时空不是4维而是11维的?还有7维在什么地方?……可大师视通万里、思接千载,正引导人们进入神奇的科学世界。
  当今时代,数码、网络、纳米、超导等高新技术给人类带来了福音,但是由于人文精神的缺失,心浮气躁、急功近利、见钱眼开、弄虚作假的负面之事却时有所闻。特别是那产生过十几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和包括半导体技术等一系列科技革命性突破的美国两家著名实验室—贝尔实验室和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最近竟因涉嫌两起造假而成为国际舆论关注的焦点,被视之为科学界的“安然”事件。
  的确,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人,若背弃人文精神,触犯职业道德,其后果必然是身败名裂。所以,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即“立志高远,明天道人道;处世重德行,中规中矩;依据仁心,博爱天下;扩展技能,多才多艺”。人要掌握科技创新之“艺”,怎能离开人文精神的“道”和“德”呢?中西方的主流文化哺育出了各自的科学大师,而发人深省的是,美国人菲利普·夏普—1993年诺贝尔医学奖的获得者,去年来沪逗留虽不足72小时,可他还要挤出时间到博物馆,与中华文化魂宝进行跨时空的思想“对话”呐。
  最近,北京大学等出版社分别出版了《人文社会科学是什么》、《中国学者心中的科学、人文》、《高科技时代的人文忧患》好几套丛书。8月22日《光明日报》对北大出版的丛书发专版评论指出“在当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比自然科学还要贫乏、紧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科学家必须具备很高的人文素质”。有感于此,笔者今日撰文呼唤人文精神,不就是为了“科教兴国”、“科技兴企”的伟大战略早日落到实处吗?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