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良好方式

作者:|  时间:2004/11/2 11:12:00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907
 
  从某种程度上说,语文教学不仅是知识传授与掌握的过程,而且是一个颇为复杂的情感教育和情感表达的过程。在不同的时代,尽管作为一个工具性学科,语文还是以其鲜明的时代性引起教育界、文化界的重视,而围绕语文教学来探究,我们不难发现,情感熏陶与语文教学紧密相连,它不仅存在于口头表达等表达形式中,还极具影响力地左右着学生的写作。近年来,由于教学上的深入,我逐渐认识到,随笔,在情感表达的训练、阅读水平的提高、写作能力的培养等一系列过程中,是一种颇具风格的游侠形式。
  我在这里所谈的随笔,是一种广义上的概念,指的是学生在平常的阅读中,在日常的生活中,在习惯上的练笔时,针对自己所接触意象,所抒发的感想,表达出的观点,渗透出的理念以及由此形成的各种形式的小文章。应该说,几年来的实践,我深刻认识到,随笔的确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有利教学形式。
  首先,之所以说随笔是一种好的教学形式,是因为,它是学生抒发真实情感的舞台,使得学生的写作克服了空泛,言之有物,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写作风气。
  我们知道,凡学生写作,都要有文题,,这是练习的第一要求,也是考察的重要方式。或者说,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这两者都有了,且结合在了一起。而通常情况下,这种“有限制”的写作联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当然,就考试而言,这种“有文题”的方式是必须的)。有时,在学生对此内容不很熟悉、不很了解的情况下,学生的写作就会就会处于“不知所云”的尴尬境地。因而强行“写”出的文章,自然也就会乏于内容、流于形式了。于是乎,为了教会学生作文,一种固定结构形式的作文产生了。这使得学生作文陷于格式化,“千文一面”,“千篇一律”,逐渐地,学生对写作也就失去了兴趣。
  而随笔的写作克服了这一点。随笔主要是捕捉了文学艺术上、思想感悟上出现的短暂但明亮的火花,通常是自己的真情实感。这种感觉,不拘于形式,在写作中,也不必为了达到某种要求任意扩大,因而也就显得真实具体。不难看出,这种“感”十分具体,表达在文章中自然也就内容充实。另一方面,这种片断性的、随机性的感悟,也可以视为写作训练的积储,奠定了学生写作的基石,而且使学生在写作中,自觉感悟学生写作的思路。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