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教师的角色定位

作者:廖耀聪|  时间:2004/11/2 20:52:59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6733

 

  新课程需要教师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和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然而,教师这种角色的重新定位,几乎等于要改变他们已经习惯了的工作方式,其艰难性是不言而喻的。我在新课程实验的实践中,就常常感受到自己和身边的老师面对这种"蜕变"的痛苦、困惑、迷惘,有时还会走进自身角色重新定位的误区。 
   误区一:新课空间自由度大,教师缺乏自信   
  新课程空间自由度大,教师认为自己须文武兼备,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才行,缺乏走进新课程应有的自信,乃至"惧怕"学生。而在新课程施行的过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共同发展。   
  相应之对策:做一个平等的参与者 
   (1)充分信任,给予学生学习空间。教师相信学生完全有学习的能力。 
   (2)摆正位置,把机会交给学生。教师要俯下身子看学生的生活,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教师把探究的机会交给学生,学生就能充分展示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也就可以自信地开展教学活动。   
    误区二:新课程实施灵活性大,教师难以驾驭
    新课程实施的灵活性大,让教师觉得难以驾驭教学行为,课堂教学中表现为过多的焦虑和不安。原因是教学过程中,教师面对学生精彩纷呈的学习活动,还不习惯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观察和探究学生的学习方式,及时了解他们的认知情况,学生的需要没有真正地被关注。 
    相应之对策:做一个合格的组织者   
    教学中,教师要真正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想想学生在做什么,需要什么,依据他们的学习情况,灵活地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而不是机械地执行课前的课程设计。同时,还应特别关注全体学生,注意学生间的学习差异,通过不断调整教学进程,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来。   
    误区三:新课程强调主体参与,教师"全身而退"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教师便以为要把教学舞台全部交给学生,自己不自觉地由教学的"中心"走向教学的"边缘",甚至退出教学舞台当"观众"。 
    相应之对策:做一个成功的引路人
    (1)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通过新课导言的设计、浓烈学习氛围的创设,以及努力挖掘、充分发挥教材所蕴含的兴趣教学因素,来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意愿和动力。
    (2)教给学生探索、发现的方法,让学生会探索、会发现。教师除了必须把学生自学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步骤外,还需精心设计每一次自学的目标、内容,同时加强自学方法的指导。   
  误区四:新课程倡导合作的学习方式,更多采取"拿来主义"
    新课程倡导教师合作的工作方式,在与他人合作中,教师往往不顾自身特点,一味采取"拿来主义"。
    相应之对策:定向发展自身的教育个性 
    (1)提高综合素质。不把自己禁锢在学科壁垒之中,教语文的可以光顾数学、体艺等学科,教数学的也可以涉猎文史、科学等知识,努力使自己拥有多元的知识结构,成为一名综合型教师。  
    (2)明晰自身优势。教师要学会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决策及由此产生的后果进行自我反思和与他人合作反思,从中寻找自己的优势。要在教学实践中加大自身优势,善煽情的教师可以想想怎样让自己的课堂涌动激情,善引导的教师则可以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润物细无声",朝着这种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个性潜能的方向发展。
    (3)逐步形成风格。把自己的个性渗透于自身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的研究来完善,以逐步形成自身的教学风格。  
    新课程,给教师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机遇。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只要明确自己的位置,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提高,就一定可以融入新课程,与新课程共同发展。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