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实词推断例谈
作者:佚名 时间:2007/10/14 3:18:41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927
一.形音推断 汉字是形义结合最好的一种文字之一,从汉字的结构可以推测字义,当然有时候还可以借助于通假现象来推断词语的意思。
(1)冀得一归觐 觐:拜见(1998年全国卷16题C项)
(2)启听淮北取籴 (1999年全国高考14题C项译文)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 (《寡人之于国也》)
[简析](1)“觐”一词虽然有些陌生,可以根据其字的结构初步判断应与“见”有关,结合前后语境可知,题干上的答案是正确的。(2)“启听淮北取籴”的“籴”,根据字形,可以推断为会意字,看来应与“米”(粮食)有关(译文答案为:向上报告说应当听任淮北民众来购买粮食)。(3)“颁”字在此是一种通假现象,“颁白者”应指一类人,可以初步判断与“斑”有关,可以进一步推断出,“斑白”即头发花白。
二.联想推断 一些难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联想有关课文中的语句或是较为熟悉的词语来相互比照推断其含义。例如:
(4)恐岁凶,如旁诸县多盗 凶:不吉利(全国卷Ⅱ11题A项)
(5)晁错为内时,贵幸用事 用事:凭感情做事(04年福建卷11题D项)
(6)天下以吾私广国 私:偏爱 (04年福建卷11题A项)
[简析](4)“凶”字在古代汉语中有这几层意思:“不吉祥”“不幸”“庄稼收成不好”“凶残、残暴”等。联系《寡人之于国也》中的句子“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就可以初步判断该题的解释不正确,应该解释为“收成不好”“闹灾荒”等。(5)“用事”一词,我们可以联想到《触龙说赵太后》中“赵太后新用事”,以及《屈原列传》中“(张仪)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等句子进行推断。可以得知此处的解释是错误的(应为“当权”“执政”的意思)。(6) “私”字作“偏爱”讲的时候,较为典型的是《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三.结构推断 有些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有时还采用互文等的修辞格,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词义。例如:
(7)齐人追亡逐北 北:指败逃者(2001年全国高考卷11题D项)
(8)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 行旅:旅行,游览。(04年全国Ⅰ11题D项)
(9)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解释“以”(屈原《涉江》)
[简析](7)该句 “追亡逐北” 中的“亡”字就是“逃跑的人”的意思,根据该短语的并列结构,可以得知“北”的解释是正确的。(8)该句中的“行旅不至,人物无资”结构是相似的,“人物无资”是一个主谓短语“无资”是“没有物资”的意思,可以进一步推知“人物”是一个偏义复词,重在强调“人”;“不至”是“没有到来”的意思,那么“行旅”解释为“旅行,游览”自然就不太合适了,“行旅”应指一类人(答案为客商)。(9)句从句式结构来看,属于对仗,“忠”和“贤”相对,“用”和“以”相对;“忠”和“贤”同义,那么“用”和“以”同义,故“以”的意义就是“重用,任用”的意思。
四.语法推断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根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例如:
(10)自放驴,取樵炊爨 樵:打柴(2000年全国11题C项.)
(11)人怀异意,以沮新政 沮:阻止(2004年江苏卷11题C项)
(12)汝第往,吾今使人召若 第:暂且(04年福建11题B项)
[简析](10)根据该短语的语法分析,“取”属于动词,后面的“樵”应为名词,因此,题干中的解释是错误的,应解释为名词“柴草”。(11)句中“人怀异意”的意思是“人们都怀有不同的想法”,后面的“以”表目的,“新政”(新的政策),由此推断“沮”应为动词,联系后文“皇上”的话,可以确定题干上的解释是正确的。(12)“吾今使人召若”的意思是“我现在就派人召你(到我这里来)”,而“汝第往” 中 ,“汝”,“你”(代邓通)的意思;“往”字是个动词“前往”之义,可见,用于主谓之间的“第” 字应作状语用,可解释为“暂且”“尽管”“只管”等意思。
五.语境推断 语境可分为句内语境和句外语境,所谓句内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句外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例如:
(13)专以射为戏,竟死 竟死:竟然因此而死(02年全国卷11题A项)
(14)()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 夺:强迫(04年江苏卷11题B项)
(15)讼者多两让而止 两:再次(04年北京卷6题 D项)
[简析](13)结合整个语段可以看出,李广因为“骑射”而被重用,而自己又是死于自杀(“引刀自刭”),因此,“竟然因此而死”理解有误,应解释为“直到死去”,表明他一生善于“骑射”。(14)如果结合该句的前后语境,使者让徐()杖责抓来的人,徐济据理力争,丝毫不改变(他自己的主张),那么“使者不能夺”,如果译成“使者不能强迫”的话,与前文“使者怒,欲并劫劾”相矛盾,因为他们已经有强迫的意思,况且如果真可以为“强迫”的话,强迫他干什么呢?很明显,还是让徐改变自己的主张,如果再结合“匹夫不可夺志也”中“夺”的理解,此处的“夺”也应理解为“改变”的意思。(15)结合前文语境,“后有欲诤讼者,其乡闾父老遽相晓曰:‘此盖小事,何忍勤劳使君。’”意思是说,这类大都是小事,怎么忍心使我们的使君受累呢?由此可以推断,“两”是“双方”的意思。
以上是五种孤立的简易的推断实词的方法,有时候可以结合起来考虑,那样的话,推断的就更为准确些。比如例句(8)中的“行旅”自然可使用语法推断,因为“不至”前总不会是表示动态的词语。总的看来,要想准确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既要注意在平时的训练中多做感性积累,还要注意在理性认识基础上做些必要的总结。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