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士兵:中国人应该得到诺贝尔奖
作者:单士兵 时间:2007/10/14 17:40:04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552
今年的诺贝尔奖,德国科学家拿走了化学奖,物理学奖被法国与德国科学家领走,而生理学或医学奖则被授予给了美国与英国科学家。在这些自然科学奖项之外,还有备受关注的诺贝尔文学奖,今年是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获得了该殊荣。
对中国人来说,百年诺奖可谓总是花落旁家,无缘中国。此前中国与诺奖无缘,固然与相关评价的偏见大有关联。泱泱中国,应该有百年前诺贝尔的遗嘱中所说的那种“对于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比如以其贡献养活了无数生灵的袁隆平。
尽管如此,现在“诺奖反思”,也不能简单停留于那种“酸葡萄心理”,而应更趋于理性深刻。毕竟,中国需要诺贝尔奖,太需要。诺奖,可以说是面向整个世界的符号与声音,中国没有任何理由长久地缺位。诺奖,本身也是对一个国家在相关领域是否具有某种革命性贡献与突破的检阅,谁也没有理由消极应对。
事实上,百年诺奖,就是相关领域的一座座里程碑,对整个世界经济、社会与文化领域的引领与推动作用,清晰可感。而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其原创性。今天,如果我们在创造与创新领域,能够有效的破除体制掣肘,增强制度的激励功能,就能使我们在原创性的高度与深度方面,尽快达到世界范围内的那种最高标准,从而早日实现拥抱诺奖的梦想。
中国科技文化方面的原创性动力不足,深度不够,原因不难寻迹。比如一直被诟病的应试教育模式,“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复制有余,创新不足”,明显不利于培养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但是,在现行的教育体制诱使下,应试教育却大行其道,以创新为诉求的素质教育成为一句空话。而我们大学又无法承担起培养大师的功能,行政化、官本位的体制,已从根本上削减了大学及科研机构的原创动力。
问题还不止于此。诸如科研投入较少,科研机构的孤立状态,无法形成像西方国家那样强大的科研体系,影响科研不断创新与拓展,也造成了缺乏宽容失败的科研环境,无法提升科学家们的探索精神。人文科学领域同样积弊丛生。最近中国作协吸收“抄袭作家”郭敬明的事件闹得沸沸扬扬,暴露了作协行政化与作家趋利化的真实面目。事实上,各级作协主办的文学刊物,多年以来一直处于某种垄断之中,论资排辈,缺乏开放性,成为某些掌握话语霸权者的自留地。
也正是因为科学与人文领域的失去创新动力,才使得中国无法建立起全球化语境下的原创标准,造成我们离诺贝尔奖还有很大的距离。如果相关的体制积弊不能及时祛除,我们在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非但不能缩小同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反而会越拉越大,这样一来,也就无法实现与诺奖的良性的对接了。那样的话,诺奖就只能真为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
属于全世界的诺贝尔奖,因为它的创造品质与对全人类精神的关切,让所有人都无法漠视。开放的中国,正在走向世界,去实践大国复兴的梦想。中国需要诺贝尔奖,世界同样需要中国人在瑞典的天空下发出夺目的科技与文化之光。然而,现在我们的教育、科研、文化等领域,还没有一盏真正的明灯,来照亮周遭的黑暗,让前行者的行进更为稳健与通畅。
中国人可以得到诺贝尔奖,中国人应该得到诺贝尔奖。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