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五首》的五大难点解析

作者:佚名  时间:2007/10/18 22:48:53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413
  1.律诗的基本章法是:四句为一层,前后共两层。试归纳本课各首诗前后两层的大意,体会杜甫诗章法的严密。
  透析:《客至》的前一层写诗人在村居寂寞中忽逢老友来访,表达了喜出望外之情;后一层写以家常酒菜待客的情景,表现诗人的诚朴率真和两人友谊之深。《旅夜书怀》的前一层寓情于景,以天阔地迥、江流不息的宏阔景象,反衬诗人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后一层直抒胸臆,感叹自己人生命运的坎坷不平,揭示漂泊孤寂的根本原因。《咏怀故迹(其三)》的前一层写王昭君非凡的出生之地和悲剧性的远嫁异域;后一层写她千载长存的深切怨恨。《阁夜》的前一层写漂泊天涯所见的乱世景象;后一层抒发伤时感世的凄苦情怀。《登岳阳楼》前一层写登楼和洞庭景观;后一层抒发忧国忧民的悲怆情怀。这些诗的前后层之间联系紧密。正因为有前一层村居生活的寂寞,才有后一层老友来访的激动;前一层旅夜景象所表现出来的诗人的漂泊孤独生活与后一层构成表象和原因的关系;前一层非凡奇女的悲剧命运是后一层千古怨恨的基础;前一层天涯战乱的景象,烘托后一层感世伤时的情怀;前一层登楼的无限感慨和洞庭宏阔景象照应了后一层的身世之感和忧国忧民情怀。
  2.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情与身世凄凉之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试举例作具体分析。
  透析:在《旅夜伤怀》中,诗人以宏阔无限的江天衬托自己的孤独无依,把自己比喻为一只飘零的沙鸥,这都是自伤身世的凄苦;更让诗人痛心的是造成他人生命运的原因:诗人不愿以诗文博取名声而希望得到重用,“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但是,君王昏庸,朝政日非,诗人不是因为老病而休官,却是因为忧国忧民,秉性正直,因而不被君王省录,反遭小人排挤,以致孤独飘零。由伤“果”(个人命运)而伤“因”(政治黑暗),从而把二者结合起来。
  在《阁夜》中,诗人感伤战乱频仍,国运危艰,同情人民的苦难;感伤自己空有诸葛之才能志向却无处施展,不仅不能济世救民,反而因战乱而流落在夷歌数处的天涯。诗人个人的身世之感,从两个层面上均由对时世的感伤而来,并紧密结合。
  诗人在这些诗歌中反映了动荡的时代和纷乱的社会,抒发了个人感世伤时、报国无门、孤独漂泊的凄苦,再加上表现手法的沉着蕴藉(如以“官应老病休”曲折表达对皇帝及周围小人的不满;以昭君的悲剧命运抒发自己政治上失意的愤懑情绪),从而构成了杜诗沉郁的风格。
  3.举例说明杜诗中写景的诗句衬托出了怎样的自然景象?给人以怎样的感受?
  透析:例①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极目远望,星空低垂地面,原野辽阔无边;俯视近处,江流闪着月光月影,翻涌澎湃,奔流不息。这样的景象,使人感到自身渺小,孤独无助;使人感到流年似水,逝者如斯……而这,正是诗人当时的境况和心境。
  例②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五更欲曙之时,夜空中的鼓角声悲壮动人,说明军队正在紧张操练,频繁调动;夜幕上明亮的繁星诡秘地闪烁,摇摇欲坠似的倒影在凶险的三峡水中。这一切衬托出当地紧张不安的气氛,使人感到国运艰危、战乱频仍、危机四伏、险象环生,还使人看到,诗人心忧国事,感叹民生涂炭,夜不能寐,通宵伫立愁思,心境凄凉。
  例③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疆域辽阔的吴楚大地不能包容反而被洞庭湖一断为二,它不在天地之间,倒像乾坤浮在它的水面,日月星辰漂浮其中,缓缓前进。这两句衬托出洞庭湖水势浩淼无边无际的壮阔景象,使我们从中感受到诗人抱负的伟大,胸襟的宏阔,也就能理解诗人在自己孤舟飘零、穷愁潦倒之际,何以能心忧西北战事,以至潸然泪下了。
  从这些写景句可以看出,寄情于景,融景于情,情景交融是杜甫抒情诗的一大特色。这些雄浑壮阔、渗透了作者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思的景象,也是形成杜诗沉郁风格的因素之一。
  4.《客至》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他的风格同哪一首杜诗比较接近?
  透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老朋友忽然来访的惊喜之情和朋友之间的深厚友情。诗人一反他的大多数诗(包括本课的另外四首诗)沉郁的心态,显得开阔明朗而又轻松欢快,是诗人的诗作中清新明快风格的一例,与《江畔独步寻花》《春夜喜雨》《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等篇目的风格相似。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