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近旨远,意蕴深厚——李白《丁都护歌》赏析

作者:江苏 谢石  时间:2007/10/22 17:22:18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4589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诗以飘逸著称,其实,李诗也不乏风格沉郁的现实主义诗篇,《丁都护歌》就是这样一篇令人悲痛欲绝的佳作。
  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
  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一唱都护歌,心摧泪如雨。
  万人系盘石,无由达江浒。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
  这首诗作于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六月李白游丹阳横山时,描绘了纤夫拖船的劳苦情景,揭露了统治阶级穷奢极欲、不顾人民死活的罪行,对劳动人民的苦难命运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全诗言近旨远,意蕴深厚。
  “丁都护歌”是南朝乐府旧题。《宋书•乐志》记载:南朝宋高祖刘裕的女婿徐逵之被鲁轨杀害,刘裕派直督护丁旿前去料理丧事。事后,徐逵之的妻子(刘裕长女)向丁旿询问殡殓时的情况,每问一声,就哀叹一声“丁督护”,声调凄切,催人泪下。后人依声制曲,题为“丁都护歌”。李白借旧题写时事,在标题上就已营造了凄切悲苦的基调。
  开头两句交代拖船的地点、环境:从云阳逆水北上,两岸商贾云集。好像无关题意,其实匠心独运:商业网点的稠密、商贾市肆的豪华与下文纤夫拖船的劳苦构成鲜明的对照;“云阳上征去”,也为下文“万人系盘石”作了铺垫。
  下两句写纤夫拖船的劳苦。《世说新语》记载:“南土多暑而此牛畏热,见月疑是日,所以见月则喘。”李白借用典故,构建画面,巧妙点出炎夏酷暑的时令特征,使纤夫逆水拖舟的形象跃然纸上:烈日之下,挽着纤绳,喘着粗气,衣衫褴褛,弯腰曲背,一步一颠,挣扎行进……“拖船一何苦”,一个“苦”字贯穿全篇,成为诗眼。诗人的叹息沉痛而深长。
  后两句写生活条件的艰苦。天热水浅,拖船艰难,汗流如雨,唇焦口干,纤夫的苦痛,不言而喻;可一滴清水也没有:“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诗人抓住这一细节,窥一斑见全豹,可谓含蓄精妙:连水都没有!生活条件的恶劣,不言自明。
  以下两句刻画纤夫心理的悲苦。因为统治阶级大兴土木,纤夫们被迫挣扎在生死边缘。这不约而同唱起的拉船号子,一声歌,一行泪,凄切哀怨,令人不忍听闻:在繁重劳动下苟延残喘的纤夫们悲苦的内心世界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接下两句把纤夫之苦难推向极端。石大而多,耗尽“万人”之力也断难到达江边,工程的艰巨可想而知;但“无由达”却必须达:这是怎样的悲哀啊!统治者穷奢极欲,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多么深重啊!
  结尾两句直抒胸臆,诗人的悲苦之情奔涌而出,达到高潮。这广大的盘石,采不尽,运不完,苦难深重,哪有尽头啊!诗篇就在这沉痛感叹和深切同情中结束。“掩泪悲千古”,确实,直到今天,我们吟诵这首《丁都护歌》,也仍然会禁不住洒下同情的泪水。
  整首诗格调沉郁,感情凝重,层层深入。作为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竟能写出这样杰出现实主义诗篇,难怪杜甫称赞他“笔落惊秋雨,诗成泣鬼神”了。
  附:《丁都护歌》鉴赏题
  1.“丁都护歌”是南朝乐府旧题。从《乐府诗集》所存的以“丁都护歌”为题的诗歌来看,内容多写戎马生活的艰辛和思妇哀怨之情。这首诗反映的是纤夫拖船的生活情景,诗人为什么却以“丁都护歌”作为标题?
  2.李白《丁都护歌》揭露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3.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云阳上征去,两岸绕商贾”句,开篇交代纤夫拖船的路线和背景。“云阳”二字点明拖船的地点。“饶商贾”三字,点出拖船的环境。
  B.“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句,从正面描写纤夫拖船之苦。“吴牛喘月”巧妙点出时令。“拖船”,点出所作之事。“一何”,是“多么”的意思。
  C.“万人系盘石,无由达江浒”句,把纤夫之苦推向极端。“万人”,形容人之多,并非实数。“系”,是“拖”的意思。“盘石”,大石。“无由”,指没有办法。“江浒”,即长江边。
  D.“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句,诗人的激情奔涌而出,达到高潮。“君”,指皇帝,表明本诗是对当时皇帝的忠言劝谏之作。“芒砀”,形容石头又多又大。“掩泪”,就是掩面而哭。
  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乍看似无关题意,其实,这商业网点的稠密、商贾市肆的豪华与下文纤夫拖船的劳苦正好构成鲜明的对照;“云阳上征去”,也为下文“万人系盘石”作了铺垫。
  B.第三句借用典故,写境传情,使纤夫逆水拖舟的形象跃然纸上;第四句中“苦”字为全诗的诗眼,贯穿全篇:拖船苦,条件苦,心理苦,苦不堪言……
  C.第五、六句写生活条件之苦,诗人抓住“水浊不可饮”的细节,窥一斑而见全豹,可谓含蓄之极,精妙之至:连解渴的水都没有,其余种种,不言自明。
  D.杜甫称赞李白“笔落惊秋雨,诗成泣鬼神”。这首浪漫主义杰作层层深入,通篇无刻琢痕迹,所取形象集中典型,含意深远。
  参考答案:
  1.李白借用乐府旧题写时事,目的在于取其哀怨的声韵,在标题上就为全诗奠定凄切悲苦的基调。
  2.这首诗通过对纤夫夏季拖船的劳苦情景的描写,揭露了统治阶级穷奢极欲、不顾人民死活的罪行,对劳动人民的深重苦难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3.D(“君看石芒砀”的“君”字是泛指,不是指当时的皇帝;这首诗也不是对当时皇帝的忠言劝谏之作。)
  4.D(这首诗属于现实主义范畴,不属浪漫主义范畴。)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