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困惑中前行——兼谈唐宋散文游记单元的教学

作者:李里1992  时间:2007/10/25 17:26:51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987
  设置选修课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重大举措,选修课在教材、教法和学法方面都带来了全新的挑战,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反思。
  一、对选修模块教学的理论认识与教学实践的困惑
  实施选修模块的教学,教师首先要面临的一个问题是选修模块与必修模块的教学究竟有什么不同。今天,当我们进行第三轮选修课的教学时,我们从理论上已经可以很清晰地知道,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区别在于必修是基础,要普及;选修是发展和提高,侧重学生学习的兴趣。选修课的学习要求更高一些,课堂教学的容量应更大一些,教师应该是学生自主合作进行专题学习和探究的组织者和帮助者,而非讲授者。然而由于高中必修课的教学时间太少,很多教学目标尚未落到实处,学生的基础还比较薄弱,而选修教材的课文事实上又难度太大,数量太多,学生连基本的理解都未解决,又怎么谈得上去实现选修课鉴赏和探究的目标呢?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诚然是好,但费时太多,所以在选修教学的实践中不少老师比上必修课还要难以舍弃传统的讲授式教学。
  选修课教学的另一个困惑在于,体现选择性和支持学生的个性发展,理应是选修课的主要特征,然而由于学校的实际困难,绝大部分学校都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选修,选择性已经打了一半的折扣。再加上选修课的内容大多呈现一种文学化的倾向,对于占学生人数多数的理科学生而言,这种选择的空间也是十分小的。有研究者就认为现在的选修课是文科生的选修课,为理科生提供适应未来发展的选修课仍是一个很大的缺失。不少选修课的内容学生根本就不喜欢,然而却必须要学,这就谈不上是尊重和支持学生的个性发展。对此我们最有力的观点是,学生总是不成熟的,他说不喜欢不代表他真的不喜欢,他们需要老师的引导,因此限定选修也是十分必要的。学生不成熟,需要老师来为他们做出判断和选择,这想法倒是蛮符合中国国情的。
  从理论上讲,选修课不能上成高三的复习训练课,语文知识专题课,语文学术研究课,也不能上成架空的人文课,它应该在发展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也要加强基础知识的落实和基本能力的训练;教师既不能把课上得太传统、太死板,又不能片面夸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既不能以知识为本位,又不能抛开基础去引伸和发挥。总之,选修课的教学尤其需要在基础性与选择性,人文性与工具性,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各种关系之间寻找一个合适的“度”。这都是认识到已不容易,实践起来更难的事啊!
  二、对唐宋散文游记单元的教学再思考
  经过了一轮选修课的教学实践,重新再来学习和思考唐宋散文游记单元的教学,我有如下几点体会可供参考。
  (一)摆正心态,追求实效
  选修教材的难度大,容量大,若以传统经验和传统方法来教,教不完教材是必然的。所以上选修首先就要克服“不敢选”,“怕落下必要知识点”的思想。其实大家都知道,高考并不依据某一种版本的教材,怕漏知识点是怕不完的,只有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他们才能举一反三地应对考试。所以教师担心的不应该是教不完教材,而应该是通过教学,学生是否产生了解决问题的兴趣,是否懂得用什么方式去思考问题,通过什么途径可以解决问题。一节课下来,不是看老师讲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学到了多少。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课文,不同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度取舍,不要为了实现“探究”的目标,勉为其难。毕竟高中不同于大学,专门化的深入的研究并不适合大部分学生。在某个领域的学习中,学生只要有了一些涉猎,能突破一些重点内容即可。如果不顾学生语文基础的实际,不顾及学生的学习心理,只顾赶进度,以教完教材为目的,又或者好高骛远,只会成倍加重学生的负担,使他们产生厌学心理,教学效果必然不佳。例如本单元中曾巩的《道山亭记》一文,专家选录此文,自然有其学术上的理由,但教师却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取舍的。朱熹的《百丈山记》以景物描写见长,倘不学它,另选柳宗元的写景极佳的游记文章来拓展《小石城山记》也是可以的。
  (二)研读教材,用好教参
  研读教材首先要有整体意识,要通览整个单元的全部内容。如可以由第一单元“导语” “点击链接”和“表达交流活动” 得到对单元的深入认识,明确本单元教学重点:总的来说是体会唐宋山水游记散文的两个特点——物我相融的意境、言志载道的风格。具体为,体会作者观察大自然的独特视角(以物观物、以我观物);学习如何描绘出景物的特征,如何处理写景与抒情、写景与言志的关系,如何恰当运用描写、抒情和议论,提高审美鉴赏能力;领悟作者对社会人生所作的哲理思考,丰富个人的精神内涵。接着要研读课文,明确单元的四篇文章都属于“记体散文”,两篇记山水,两篇记亭台。前两篇写景主要是为了借题发挥,主要目的在议论抒情;后两篇着力于景物的描绘,却又有所不同,《道山亭记》写景是为最后赞美程师孟做铺垫,《百丈山记》却是为了引导人们去游览。
  “教参”即是教师教学用书,它不仅为教师的教学通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而且仔细读它会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从中明确教学的重点,也能得到探究的启发。但是教参的资料太多,教师在使用教参上的资料时,必须要进行筛选和整合,将相似的观点归类,将精华之处凸显出来加以吸收。例如第一课后的“相关资料”,介绍柳宗元及其散文的资料足有七页纸,上万字,匆忙备课的老师不一定有耐心看它。这时采用快速阅读和跳读的方式,你会发现《柳宗元与古文运动》和《韩柳散文的艺术成就》后半部分关于柳宗元山水散文的赏析是值得细读的,它也许能启示你引导学生做相关的探究,如“柳宗元散文中对水的描写研究” 等。 另外教参上的资料多半是摘自专业的学术研究书刊,其设定的读者对象是学术研究者,所以其中有许多专业术语,并且有些表述是云里雾里的。对此教师就要将其重新措辞加以呈现,使之通俗易懂,简洁明了,使学生好读易记。
  (三)因材施教,自主合作
  选修课教学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应该灵活采用不同的教法,如《黄州快哉亭记》可以朗读,《小石城山记》可以探究,《道山亭记》可以串讲,《百丈山记》可以自读。总的来说则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文言,这样读懂字词句就是为了解决问题,不是为了读懂而读懂,这样比较不容易使学生厌学。如学《小石城山记》抛出问题引入,“小石城山”的景色美不美?若不美作者为什么记它?(有曰奇且美的,有曰不美但“赏其质”)又如学《黄州快哉亭记》让学生将其与《超然台记》《道山亭记》比较,思考“亭台记”一般都记些什么?对于难度较大的课文,教师也不妨串讲文章大意,学生集中探讨重点的句段即可。有能力的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课题深入探究,如可以探究柳宗元的生平经历和其散文风格的形成;可以结合本单元的课文探究山水游记的写法等。探究的课题可以小些,课堂上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选择学习任务,再给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活动,教师可以提供帮助,学生活动之后向全班汇报学习的成果,最后由教师加以总结。
  为了解决文言基础知识的问题,不少老师采用了让学生预习的办法,如设计预习卷帮助学生进行预习,解决字词等难点问题。这样课堂上就能在扫除知识点障碍的基础上让学生更快地对文本的思想、情感进行理解,然后再开展对文章的审美评价等活动。有的教师在学生课前预习、分组合作翻译课文的基础上,利用半节课时间为学生答疑解惑,帮助他们疏通文意。有的教学设计第一课时通读全文,解决文言字词。首先堂上20分钟通读完全文,画出你认为不懂的文言字、词、句。然后前后四人小组讨论,互相帮忙解决不懂的文言字、词、句。接着教师印发课文部分难字难句翻译,个人阅读,小组内讨论及互测互检。仍有未解决的个别提问或查找工具书解决。第二课时再进行交流对话,探讨研究。
  也有的预习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初读课文,为课堂教学打下铺垫,如让学生总览课文后填写下表:
  课题 作者
  (朝代) 写了哪些景致 发了哪些议论
  《小石城山记》 柳宗元(唐) 小石城山(土堡、山洞、山石) 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
  《黄州快哉亭记》 苏  辙(宋) “快哉”亭(江、风 ) 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道山亭记》 曾  巩(宋) 闽地、闽山、“道”山、亭 因其地之善,以寓其耳目之乐,非独忘其远且险,又将抗其思于埃壒之外,其志壮哉!
  《百丈山记》 朱  熹(宋) 闽山(石蹬、小涧、山门、石台、瀑布) 为可爱耳   最其可观者
  为了在体现选修课的选择性和支持学生个性发展的前提下顾及基础性,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用比较固定的形式对每课的文言知识、虚词、实词、句式等进行归纳总结。
  总之,选修课的教学尽管困难重重,老师们还是能在实践当中摸索出不少的方法来尽量克服这些困难的。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