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押韵和谐声偏旁对汉语史的价值

作者:佚名|  时间:2004/11/5 4:53:45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617
 
  汉语史是关于汉语发展的内部规律的科学。在这一门科学中,我们研究现代汉语是怎么形成的。这就是说,我们研究现代汉语的语音系统、语法结构、词汇、文字是怎样形成的。从商代的“汉语”那种质态在历史上是怎样产生的?这就是现代汉语史要研究的对象。可是,我们不可能从地下挖出个古人来为我们发音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古代也没有任何录音资料保留下来,虽然汉语史研究会遭到一些困难,但是我们也并不是不能找出足够的证据建立我们的汉语史,例如,我们就可以通过中国古代诗词押韵和谐声偏旁来对汉语史做研究。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从《诗经》到后代的诗词,差不多没有不押韵的。民歌也没有不押韵的。在北方戏曲中,韵又叫辙,押韵叫合辙。诗词中所谓韵,大致等于汉语拼音中所谓的韵母。大家知道,一个汉字用拼音字母拼起来,一般都有声母,有韵母。例如“公”字拼成gōng,其中 g是声母,ōng 是韵母。声母总是在前面的,韵母总是在后面的。我们再看“东”dōng,“同”tóng,“隆”lóng,“宗”zōng,“聪”cōng等,它们的韵母都是ong,所以它们是同韵字。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试看下面一个例子: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常扫净无苔(tái),
         △   
  花木成蹊手自栽(zāi)。
         △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lái)。
         △   
  这里“苔”、“栽”和“来”押韵,因为它们的韵母都是ai。绕字不押韵,因为“绕”字拼起来是rào,它的韵母是 ao,跟“苔”、“栽”、“来”不是同韵字。依照诗律,象这样的四句诗,第三句是不押韵的。 什么当我们读古人的诗的时候,常常觉得它们的韵并不十分谐和,甚至很不谐和呢?这是因为时代不同的缘故。语言发展了,语音起了变化,我们拿现代的语音去读它们,自然不能完全适合了。例如:
   山 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xié),
         △   
  白去深处有人家(jiā)。
         △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huā)。
         △   
  xié和jiā、huā不是同韵字,但是,唐代“斜”字读xiá(s 读浊音),和现代上海“斜”字的读音一样。因此,在当时是谐和的。又如:
  江面曲
  [唐]李益
  嫁得瞿塘贾,  
  朝朝误妾期(qī)。
  早知潮有信,  
  嫁与弄潮儿(ér)。
  在这首诗里,“期”和“儿”是押韵的,按今天的普通话去读,qī和ér就不能算押韵了。如果按上海的白话音念“儿”字,念象ní音(这个音正是接近古音的),那就谐和了。今天我们当然不可能(也不必要)按照古音去读古人的诗,不过我们应该明白这个道理,才不至于怀疑古人所押的韵是不谐和的。可见,通过诗词押韵的研究,我们今天可以推断出古代汉语的读音,从而得出古代的汉语怎么演变成现代汉语的内部规律。
  同样,谐声偏旁对汉语史的研究也有着重要的价值。谐声字的声符相同,其声母也相同。根据这个规律,我们可以推断出现代汉语在古代的读音。课本72叶。
  总之,诗词押韵和谐声偏旁对汉语史的研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着巨大的价值。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