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语文阅读能力的“五注重、五进行”

作者:王绪利|  时间:2004/11/5 17:28:49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296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林斯基说过:“十年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可见,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关系到教学成败的问题,也是语文教学中落实德育教育的重要课题。
  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要总体上有计划,局部有侧重,由易到难,由基础到智能的训练措施。具体为“五注重、五进行”。
  1.注重字词落实,进行认知性阅读
  要求学生阅读时养成“不动手不读书”的习惯。在阅读过程中圈圈点点,勤翻字典,把一些字、词弄懂,扫除阅读中的障碍。每当上新课,布置学生在预习中把不懂的字、词、成语划出,辨析字形,查出音、义,注在课本的字行间,上课时,随时检查,校正。每单元结束,布置学生列出“同义词辨析表”,找出相同点,相异点,并造句,着重在理解,运用字词能力的训练。这是整个阅读过程的基础,也是阅读中首先培养的基本能力。
  2.注重关键词语,进行分析性阅读
  某些词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隐含着深层的信息,必须深入挖掘。如吴伯箫《菜园小记》“一切都使人感到一种真正的田园乐趣”。理解这句话的关键词语是“真正的”。为什么种菜劳动才是“真正的田园乐趣”呢?不少文人雅士过隐居生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远避人世,醉心田园,这是一种士大夫式的田园乐趣。而《菜园小记》中写小小的菜园,写个人种菜感受和体会,从一个侧面反映“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伟大号召的巨大作用,表现延安军民热爱劳动的崇高品质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这也是田园乐趣,但这是革命者的田园乐趣。只有懂得这两种田园乐趣的不同,才能真正理解“真正的”含义。这种分析性阅读,才是真正理解到作者告诉我们的深层信息。
  3.注重动作和语言,进行比较性阅读
  文章中对人物的动作或语言的描写,寓着作者深层的意图,必须认真发掘,比较理解。鲁迅《孔乙己》中有孔乙己两次买酒过程中两个动作的描写。第一次: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这里的“排”字,表现出孔乙己拮据而穷酸的本相,他对酒店表示分文不少,自己是规矩人,对短衣帮表现出若无其事来。第二次:孔乙己被打折了腿最后一次到酒店时,“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这里“摸”字,写出钱少,形象反映出封建社会把一个下层知识分子迫害得穷途末路的悲惨景象。若用“排”就不当。只有如此比较阅读才能体会到孔乙己性格特点和人生悲剧。
  4.注重景和物,进行求解式阅读
  作者在写作中设置的景和物,都是别具用心的,只有分析到作者的用心,才能深刻理解文章的内涵。歌剧《白毛女》第一场中杨白老上场有三件“年货”,这是为什么?第一件是“揣在怀里四五天”的二斤面。父女俩在除夕夜想吃顿饺子、“欢欢喜喜过个年”。这年货反映了旧社会地主的残酷剥削,农民的极度贫困。第二件是用纸层层包着的“二尺红头绳”。这是杨白老给女儿喜儿的新年礼物。礼物虽小却包含着父亲对女儿真挚的爱和相依为命的骨肉情,这也为杨白老在失去女儿而对生活绝望,最终走上绝路所作的铺垫。第三件是“两张门神”,贴门神反映了杨白老希冀摆脱贫境,“叫那要帐的穆仁智也进不来”,杨白老将摆脱压迫的愿望寄托在“神”身上,注定他的悲剧命运。只有理解这些,才能深刻理解全文。
  5.注重修辞特点,进行质疑性阅读
  深刻、含蓄的语句,往往借助于修辞手法传达最大的信息量。寓意的深刻性和形象的丰富性相统一。只有深层次地剖析、质疑才能更好理解作者的意图。如小说《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在郑屠肉铺前鲁达拳打郑屠时的描述,“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提起拳头来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得、黑得、紫得都绽将出来。”“又只一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这三处运用比喻的手法,分别从味觉、视觉、三方面详细描写郑屠被打后的感觉。这里若用略写,只需一句话:“鲁达只三拳,就打死了郑屠。”那么,施耐庵为什么要详写?详细有什么好处呢?郑屠横行霸道,太可恶!在当时那样一个暗无天日的社会里,只能寄希望于鲁达那样侠义的好汉出来惩罚他,鲁达的拳头越厉害,够味,越是大快人心。我们希望看到郑屠的下场,越惨越解恨!作者就按人们的愿望,借助比喻不厌其烦的详写三拳。只有如此质疑性思维阅读,才能获得最大信息量。
  除以上五个方面外,还可以注重写作背景,进行思辩性阅读和注重篇章,进行评论性阅读。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