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学生探讨课堂突发提问

作者:兴宁一中语文组 石巧燕  时间:2007/11/1 19:05:38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227
  (一)如何引导学生探讨课堂突发提问  
  我认为真实的课堂应该是学生和教师民主平等、互动交流、共同发展的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是动态生成的课堂。那么如何才是真实的、高效的、富有生命化的课堂,以下是我的一个教学片断:
  在讲《郑伯克段于鄢》,这篇课文的时候,讲到“挖地及泉,隧而相见”的句子时,班里有个很聪明的上课总喜欢说些令人喷饭的话的学生,他实在忍不住了,说“老师,他们母子俩见着面,那泉水涌出来,岂不是见面就丧命,淹死在隧道里,还要大水泵抽水找尸体呢?”。学生们争着发表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我没有立即训斥他胡来,扰乱课堂,而是引导大家一起探讨何为“挖地及泉,隧而相见”的含义,我想了一下,回应了上文里出现的郑庄公的誓言“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就解释了这样就正好不会违背誓言了啊,“黄泉”下相见嘛,见着泉水百姓那里也就有交代了,对自己的良心和“伪孝”做法也很圆满地得到解决了。学生纷纷点头赞同,这样更大地吸引了他们听课的兴趣了。
  下课后,回忆自己的这一教学片断,感到比较满意,多少还有些沾沾自喜。自我感觉,这节课上,学生通过争论、思考,说出了自己真实的想法,还体现出了教师对学生的信任、赏识、与尊重;每个学生都自主地、舒展地生活在课堂上,整节课闪现着最真实的人生活力。
  (二)语文教学与美的感悟
  很常听到有同事在抱怨说学生不听课,说语文课闷,但是我却觉得自己的学生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愿意听我的课的,他们说听我的课有意思,我想这或许就是大家一直在探讨的如何把语文课上精彩,上得吸引学生有兴趣听的问题吧。
  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于戴着镣铐跳舞的沉重滋味,我们也习惯了日复一日地拿起剖刀剖解着静止的语文、僵死的语文;我们还不敢去想象脱掉镣铐后的解放的感觉,我们也不敢去体味美的语文的活力与生机。语文教学需要解放的感觉,需要弹奏出她那流动着美的韵律。
  当我们齐声诵读着"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感悟着它的气魄与美丽的时候,我们往往不会忘掉插上一句:这是千古名句,历来是考试的重点。一盆冷水从头上浇下,语文的美也随着流水渗入脚下的尘土。很少有人能完全摆脱“功利语文”的束缚,畅谈、宣扬纯美语文醉人的韵律和魅力。最后看我们的学生,当我们摇头摆脑赏析着“黛玉葬花”凄美情境,引导学生感悟人性的情与理的时候,下面突然冒出一句话:考试会考这个吗?当我们领着学生畅游在五彩缤纷的语文海洋,尽情享受荡人心魄的流动曲线,倾心触摸着热烈欢跳的至美的时候,我们就无法应付考试?
  美,需要发现,用淳厚的文化涵养去发现,发现"祥林嫂之死"背后的传统沉淀与人性悲情,阿Q身上流淌的哲学思辩,以及透视宋江传统的君臣意念而触摸到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值得思考的一面;
  美,需要感悟,需要用心去感悟,感悟北京四合院的封闭与祥和,感悟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铮铮豪情下的无奈,以及在传统人情价值取向包围下的林黛玉和薛宝钗两个人物不同也不公平的评价际遇;
  美,需要创造,需要冲出习题的淹没、展开思维的翅膀去创造;需要挣脱"标准"的锁链、释放个性潜能去创造。用无拘无束的遐想去开拓,用纵横驰骋的思辩去探究,用火热的真情去挥洒,夸张的法国"守财奴"在新时期中国土壤上滋长,孙悟空身上折射出的另类文化的矛盾冲突,汪国真笔下的感性和理性撩动起的遐思,余秋雨的深邃哲理流淌出的清新而富有生命力的语言。
  (三)我教《拣麦穗》
  散文好读不好教,这是许多语文老师的共识,在我看来,借景抒情散文的教课就象是跳水运动员做高难度的跳水动作,成功了满堂喝彩给人美的享受,失败则成残缺品全部变味,教的人不是滋味,听的人更是无聊。该怎么上好一堂借景抒情的散文课呢?准备《拣麦穗》这篇课文时,我设定的目标是学会品味文章的优美语句,体会文章借景抒情的写法,课后能够模仿课文写描写景物并寄寓情感的小文章。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把课堂的主动权给学生,我采取了合作与独立思考相结合的学习教学方式:
  在学习课文前,先让学生预习解决生字词,扫清教学障碍,自己介绍掌握的张洁的资料,这样才能让学生上课专注品味文章的语言,做到有的放矢。   
  新课标特别注重语文教学的实践能力培养,强调口语交际,上课一开始我就设置了一个有关人性的问题,课文的导入从LOVE的每个字母的意义切入,应该是比较成功的,学生听的很认真,积极的参与了课堂的讨论,讲述自己曾经历过的感动一刻。
  作者力求用准确、传神的语言作材料,把自己感受的事物通过真实、生动、包蕴丰富的形象呈现给读者。因此,我采用了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并体会人物性格的教学方法,即以审美为主干的阅读方法。大概是第一次见到这种教学形式,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争着举手,散文常以生动的语言取胜,散文将文章的语言分析好了,文章结构就好办了,剩下的收尾工作也好做了,接着我就对文章的中心关于人性美的讨论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成功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学生讨论很投入,有时没有听其他同学对文章句子分析的发言,只顾自己发表意见和看法,课堂有些乱。使学生学得更好,这应该是一切教学形式的最终目的所在。千万不要只顾让学生“自主”学习,追求形式上的课堂活跃,而乱了课堂,疏忽课堂老师的引导作用。今后的教学路还很漫长。对于如何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更好的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兼顾课堂纪律,我将会去摸索,去总结。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