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新发现
基调说
基调是图画的基本色调,对散文而言,是指作品整体的感情色彩。《荷塘月色》的感情基调公认的说法是“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忧愁”,这诚然是不错的,但还该做点进一步的分析。
其一,“淡淡忧愁”的说法是就文章情感表现的外在特点而言的,并不是“忧愁”真的是淡如水,轻似烟。“淡淡的忧愁”在文章里的表现是很少而又隐约的,明显的地方只有两处:一句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另一句是“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前一句一个“颇”点出了这“愁”的分量并不轻,后一句是在沉浸于美妙的荷塘月色之中,冷不丁冒出的一个不和谐的音符,也足以说明美妙的月色并不能掩住作者心底的愁意,可见这愁意是沉重的,不是那种无关痛痒的“闲愁”。这点可以结合有关的背景材料得以佐证。不过这“沉重”已经经过了“几天”翻腾、沉淀而相对平静了,否则那浓得化不开的愁云,岂不淹没了美妙的月色,全文可能成了情感的渲泻了。因此,对忧愁而言,应该是“外淡而内浓”。
其二,正因为忧愁“外淡而内浓”,才有“淡淡的喜悦”之境界。如果忧愁真的是淡云轻风,岂不会被喜悦所冲走,那喜悦的状态至少也得去掉“淡淡”二字了,“淡淡的喜悦”正是因为忧愁实则并非“淡淡”。和作者的另一篇散文《绿》对比一下,不难发现,作者是个热爱自然而情感热烈的人,《绿》那种明朗、热情、单纯的格调,流露出作者年轻而向上的心态,而在《荷塘月色》里,我们却分明感到一种秋的凉意,恰似辛弃疾的那首词“如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其三,基调是弥漫于全文的一种东西。“淡淡的忧愁,淡淡的喜悦”应和着静静夜晚、淡淡月色,应和着隐隐远山、蒙蒙树影,也应和着清风荷香、昏灯云影,构成了全文一种朦胧的意境,正是这表面的淡与内蕴的浓产生了审美的张力,使文章产生疏淡而不味寡,朦胧而不虚飘的境界,其味绵长而悠远。
中心说
好的文学作品,它的中心必然是多元复合的,不同的读者总会有不同的发现。
本文通过对荷塘月色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这是传统的分析。
本文借助对江南采莲旧俗的联想与描写,也含蓄地表现了对青春、故乡的怀恋,实际上也表现了对于历史的怀恋,对于传统文明的怀恋。这是有些专家的说法。
我认为,除此之外,文章还表现了作者健康、审美的生活态度以及他对高洁人格的追求。
人生就是烦,这是叔本华的观点。人总有在现实生活中摆脱不了的烦挠。何以排忧?曹操说:“只有杜康”,李白说:“借酒浇愁愁更愁”;当代都市的年轻人用摇滚说:“今天我有点烦,有点烦,有点烦!”,作家没有选择这些麻醉自我或疯狂发泄的方式。在他看来,“还是暂超然的好”,“乐得时暂忘记”,这是对生活的一种清醒的认识和理智的态度。他选择了审美,他走向自然,欣赏美,进而创造美,用他神奇的笔,创造了现代文学史上经典的荷塘月色的图画。这是一种张扬生命力的健康的生活态度。正如周国平所说,义利之外还有情。
荷花为花中之君子,它“出污泥而不染”;月亮皎洁明净,纤尘不染,荷塘月色,月上荷塘,构成了优美、宁静、高洁、脱俗的典型意境。古有借香草美人言志的传统,所以,我认为,在荷塘月色的典型意境中,也包含了作者对高洁人格的赞颂、追求与坚守。
方法说
以上种种,都是笔者粗浅的冒然的发现。由此我也悟到:对于阅读,对于文章的主题、思想感情的分析等等,我们既要有历史的角度,又要有当代的眼光;既要有人本的分析,又要有文本的发现。特别是在解放观念,讲求创新的背景下,我们更应该注重阅读的独立性,更应该注重主体在阅读活动中主动性的发挥,更应该注重对文本的再发现与再创造。文章总是为他人为后人读的,读者也总该有自己的感觉、理解与启迪,这也应该是当前语文教学的一个创新点。
二○○三年四月一日定稿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